<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陰晷的詩詞(39首)

    21 《恭和家大人將赴季弟官舍書示及門之作》 宋·孫應符

    焚膏繼晷且窮年,榮悴了時卻在天。
    莫把光陰虛度了,吾徒耕道若耕田。

    22 《贈陳宗之》 宋·鄭斯立

    昔人躭隱約,屠酤身亦安。
    矧伊叢古書,枕藉於其間。
    讀書博詩趣,鬻書奉親歡。
    君能有此樂,冷淡世所難。

    23 《樟樹鎮五公寺》 元·何中

    久幽厭拘維,暫弛欣舒散。
    近關得禪扉,擇步歷蒼蘚。
    沉沉松陰重,滟滟水光遠。
    殘花起余香,乳禽響新囀。
    虛廊清晝長,高僧坐談簡。
    學空素所昧,慮妄還自遣。
    移晷始知歸,生煙滿林晚。

    24 《廿五日曉泛山行歷龍井諸處還孤山湖是日物色》 明·馮夢禎

    清旦踐夙期,泛舟益新侶。
    和風沁肌骨,初旭媚空水。
    水窮山色親,徑曲樹容美。
    龍泓晝常陰,竹閣晴疑雨。

    25 《春盡》 明·王廷陳

    春盡人將老,庭閑晷獨遲。
    絮飄兼鶴毳,花落罥蛛絲。
    石溜依琴瀉,云陰入戶移。
    幽懷偏水竹,晚步故臨池。

    26 《和圣俞農具詩十五其七田漏》 宋·王安石

    占星昏曉中,寒暑已不疑。
    田家更置漏,寸晷亦欲知。
    汗與水俱滴,身隨陰屢移。
    誰當哀此勞,往往奪其時。

    27 《泊吳興西觀音院》 宋·秦觀

    金剎負城闉,閴然美棲止。
    卞山直穹窿,苕水相依倚。
    霜檜郁冥冥,海棕鮮薿薿。
    廣除庇夏陰,飛棟明朝晷。

    28 《十二時/憶少年》 宋·無名氏

    明昌世、乾統彌文。
    皇德揆華勛。
    三辰順晷,慶靄輪囷。
    潛寶耀坤珍。

    29 《親祀南郊詩》 宋·蔡襄

    天畀元統,赤運開祉。
    圣祖神宗,海域平砥。
    思皇真考,岳封汾祀。
    餌系戎胡,包束戈矢。

    30 《梁明堂登歌 歌黑帝辭》 南北朝·沈約

    德盛乎水。
    玄冥紀節。
    陰降陽騰。
    氣凝象閟。
    司智蒞坎。
    駕鐵衣玄。
    祈寒拆地。
    晷度回天。
    悠悠四海。
    駿奔奉職。
    祚我無疆。
    永隆民極。

    31 《梅隱亭》 宋·王之道

    無慮無營得自如,亂紅狼籍綠陰初。
    莫貪視盜誅鋤術,輕換齊民種蒔書。
    風物最憐清且好,賓朋那患數斯疏。
    高談亹亹還終晷,坐覺庭花影上裾。

    32 《跋汪季路所藏修禊序》 宋·樓鑰

    永和歲癸丑,群賢會蘭亭。
    流觴各賦詩,風流見丹青。
    右軍莫禊序,文采粲日星。
    選文乃見遺,至今恨昭明。

    33 《三伏中積雨如秋》 宋·程公許

    峨眉三日雨,客館六月秋。
    幽懷無與娛,欹枕清夜游。
    炎官失聲勢,萬木皆商謳。
    一涼德我厚,耿耿何隱憂。

    34 《和友人新陽韻》 宋·衛宗武

    生機天地寧終藏,剝極復反開新陽。
    陽明漸進陰濁散,輝光萬象熏佳祥。
    不必晷驗度合表,不必風問來何方。
    朝廷有道雨暘若,滿家五谷歌穰穰。

    35 《日食罪言》 宋·姚勉

    皇帝十四載,新元紀嘉熙。
    仲冬戊寅朔,午漏方中時。
    朔風震丘壑,猛籟號枯枝。
    黯如商雪天,四野昏垂垂。

    36 《次韻分寧胡宰贈行》 宋·王炎

    別駕無才堪展驥,解印來歸私自喜。
    意欲息肩猶未能,政坐文窮巧為崇。
    鳧仙傾蓋如舊知,冰玉清言心可洗。
    況逢父老夸長官,撫字有恩論骨髓。

    37 《春日云溪即事二首》 宋·郭印

    林壑棲遲兩見春,一筇一麈任天真。
    鶯花世界無停晷,電露光陰莫負身。
    蟻戰蝸爭那復問,魚浮鳥戲自相親。
    長江不日桃花浪,筑石牢堤急倩人。

    38 《偈傾一百三十三首》 宋·釋法薰

    不是世間法,亦非西祖意。
    晷運推移,日南長至。
    幽州江口右人,不道光陰虛棄。

    39 《邊韶》 宋·徐鈞

    寸晷分陰閑可惜,糞墻朽木責非苛。
    便便書腹貪眠晝,免得諸生笑誚麼。

    * 關于陰晷的詩詞 描寫陰晷的詩詞 帶有陰晷的詩詞 包含陰晷的古詩詞(39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