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重法的詩詞(651首)

    221 《效古詩》 南北朝·范云

    寒沙四面平,飛雪千里驚。
    風斷陰山樹,霧失交河城。
    朝驅左賢陣,夜薄休屠營。
    昔事前軍幕,今逐嫖姚兵。
    失道刑既重,遲留法未輕。
    所賴今天子,漢道日休明。

    詠史懷古邊塞寫景戰爭抒懷

    222 《送石處士序》 唐·韓愈

    河陽軍節度、御史大夫烏公,為節度之三月,求士于從事之賢者。
    有薦石先生者。
    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邙、瀍、谷之間,冬一裘,夏一葛,食朝夕,飯一盂,蔬一盤。
    人與之錢,則辭;請與出游,未嘗以事免;勸之仕,不應。

    古文觀止規勸序文

    223 《吊古戰場文》 唐·李華

    浩浩乎,平沙無垠,夐不見人。
    河水縈帶,群山糾紛。
    黯兮慘悴,風悲日曛。
    蓬斷草枯,凜若霜晨。

    古文觀止戰爭吊古傷今憂國憂民

    224 《蘇秦以連橫說秦》 先秦·佚名

    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曰:“大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肴、函之固。
    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
    以大王之賢,士民之眾,車騎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諸侯,吞天下,稱帝而治。
    愿大王少留意,臣請奏其效。

    古文觀止故事寫人

    225 《諫逐客書》 先秦·李斯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來邳豹、公孫支于晉。
    此五子者,不產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

    古文觀止公文

    226 《太史公自序》 兩漢·司馬遷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上大夫壺遂曰:“昔孔子何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聞董生曰:‘周道衰廢,孔子為魯司寇,諸侯害子,大夫雍之。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古文觀止序文

    227 《報任少卿書/報任安書》 兩漢·司馬遷

    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者辱賜書,教以慎于接物,推賢進士為務,意氣勤勤懇懇。
    若望仆不相師,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
    仆雖罷駑,亦嘗側聞長者之遺風矣。

    古文觀止敘事議論抒懷

    228 《論貴粟疏》 兩漢·晁錯

    圣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
    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
    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加以亡天災數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地有遺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游食之民未盡歸農也。
    民貧,則奸邪生。

    古文觀止議論農業策略

    229 《獄中上梁王書》 兩漢·鄒陽

    臣聞忠無不報,信不見疑,臣常以為然,徒虛語耳。
    昔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衛先生為秦畫長平之事,太白食昴,昭王疑之。
    夫精變天地而信不諭兩主,豈不哀哉!今臣盡忠竭誠,畢議愿知,左右不明,卒從吏訊,為世所疑。
    是使荊軻、衛先生復起,而燕、秦不寤也。

    古文觀止寫人品格寓理

    230 《誡兄子嚴敦書》 兩漢·馬援

    援兄子嚴、敦,并喜譏議,而通輕俠客。
    援前在交趾,還書誡之曰:“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
    好議論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愿聞子孫有此行也。
    汝曹知吾惡之甚矣,所以復言者,施衿結縭,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儉,廉公有威。

    古文觀止勸誡書信

    231 《北山移文》 南北朝·孔稚珪

    鐘山之英,草堂之靈,馳煙驛路,勒移山庭:夫以耿介拔俗之標,蕭灑出塵之想,度白雪以方潔,干青云而直上,吾方知之矣。
    若其亭亭物表,皎皎霞外,芥千金而不眄,屣萬乘其如脫,聞鳳吹于洛浦,值薪歌于延瀨,固亦有焉。
    豈期終始參差,蒼黃翻覆,淚翟子之悲,慟朱公之哭。
    乍回跡以心染,或先貞而后黷,何其謬哉!嗚呼,尚生不存,仲氏既往,山阿寂寥,千載誰賞!世有周子,雋俗之士,既文既博,亦玄亦史。

    古文觀止諷刺散文

    232 《柳子厚墓志銘》 唐·韓愈

    子厚,諱宗元。
    七世祖慶,為拓跋魏侍中,封濟陰公。
    曾伯祖奭,為唐宰相,與褚遂良、韓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
    皇考諱鎮,以事母棄太常博士,求為縣令江南。

    古文觀止墓志銘哀悼贊頌

    233 《待漏院記》 宋·王禹偁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歲功成者,何謂也?四時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氣矣。
    圣人不言而百姓親、萬邦寧者,何謂也?三公論道,六卿分職,張其教矣。
    是知君逸于上,臣勞于下,法乎天也。
    古之善相天下者,自咎、夔至房、魏,可數也,是不獨有其德,亦皆務于勤耳,況夙興夜寐,以事一人。

    古文觀止議論

    234 《張益州畫像記》 宋·蘇洵

    至和元年秋,蜀人傳言有寇至,邊軍夜呼,野無居人,謠言流聞,京師震驚。
    方命擇帥,天子曰:“毋養亂,毋助變。
    眾言朋興,朕志自定。
    外亂不作,變且中起,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競,惟朕一二大吏。

    古文觀止敘事寫人抒情

    235 《刑賞忠厚之至論》 宋·蘇軾

    堯、舜、禹、湯、文、武、成、康之際,何其愛民之深,憂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長者之道也。
    有一善,從而賞之,又從而詠歌嗟嘆之,所以樂其始而勉其終。
    有一不善,從而罰之,又從而哀矜懲創之,所以棄其舊而開其新。
    故其吁俞之聲,歡忻慘戚,見于虞、夏、商、周之書。

    古文觀止策論

    236 《贈黎安二生序》 宋·曾鞏

    趙郡蘇軾,余之同年友也。
    自蜀以書至京師遺余,稱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
    既而黎生攜其文數十萬言,安生攜其文亦數千言,辱以顧余。
    讀其文,誠閎壯雋偉,善反復馳騁,窮盡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縱,若不可極者也。

    古文觀止抒懷勸誡贈序

    237 《親政篇》 明·王鏊

    《易》之《泰》:“上下交而其志同。
    ”其《否》曰:“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
    ”蓋上之情達于下,下之情達于上,上下一體,所以為“泰”。
    下之情壅閼而不得上聞,上下間隔,雖有國而無國矣,所以為“否”也。

    古文觀止奏議

    238 《徐文長傳》 明·袁宏道

    余少時過里肆中,見北雜劇有《四聲猿》,意氣豪達,與近時書生所演傳奇絕異,題曰“天池生”,疑為元人作。
    后適越,見人家單幅上有署“田水月”者,強心鐵骨,與夫一種磊塊不平之氣,字畫之中,宛宛可見。
    意甚駭之,而不知田水月為何人。
    一夕,坐陶編修樓,隨意抽架上書,得《闕編》詩一帙。

    古文觀止寫人懷才不遇傳記

    239 《九章》 先秦·屈原

    惜誦
    惜誦以致愍兮,發憤以抒情。
    所作忠而言之兮,指蒼天以為正。
    令五帝使折中兮,戒六神與向服。

    楚辭抒懷

    240 《七諫》 兩漢·東方朔

    初放
    平生于國兮,長于原野。
    言語訥譅兮,又無彊輔。
    淺智褊能兮,聞見又寡。

    楚辭

    * 關于重法的詩詞 描寫重法的詩詞 帶有重法的詩詞 包含重法的古詩詞(651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