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邑邑的詩詞(304首)

    161 《和邑宰張元若酹月亭詩四首》 宋·李呂

    太白邀月飲,只許老坡會。
    汗漫赤壁游,浩歌邈相對。

    162 《和邑宰張元若酹月亭詩四首》 宋·李呂

    周郎佳少年,定堪在一戰。
    勉哉志士心,分陰疾如電。

    163 《和邑宰張元若酹月亭詩四首》 宋·李呂

    古人有大志,聞雞非惡聲。
    信知酹月意,與此同條生。

    164 《和邑宰張元若酹月亭詩四首》 宋·李呂

    明府命世才,宇量特閎遠。
    為名江上亭,拈出句中眼。

    165 《和孔純老按屬邑六首》 宋·王之道

    野云和雨渡金湖,山色微風恍有無。
    不慣扁舟浮浩渺,且驅羸馬上崎嶇。

    166 《和孔純老按屬邑六首》 宋·王之道

    云濤雪浪渺無邊,一簇溪橋客聚船。
    輿衛欲休紅日下,幾家茅舍起炊煙。

    167 《和孔純老按屬邑六首》 宋·王之道

    行并焦湖試問涂,何如震澤占姑蘇。
    提壺聒聒勸誰飲,我不知君渠自呼。

    168 《和孔純老按屬邑六首》 宋·王之道

    客里宵寒夢易醒,起看殘月照窗明。
    招提正在山多處,過雨流泉碎玉鳴。

    169 《和孔純老按屬邑六首》 宋·王之道

    石竇泠泠注竹谿,谿光浮動軟琉璃。
    幽人愛玩不忍去,覓句坐驚紅日西。

    170 《和孔純老歸自屬邑三首》 宋·王之道

    行縣歸來賦陟岡,青梅應快一樽嘗。
    詩成妙墨揮張圣,酒到高歌發楚狂。
    夾道野花圍叔障,兩行官妓簇橋梁。
    嗟予貧悴跧蓬蓽,不及郊迎笑舉觴。

    171 《和孔純老歸自屬邑三首》 宋·王之道

    往來陰雨恰彌旬,滑滑那堪鳥語頻。
    行色可無三日霽,旅懷慶付萬家春。
    欣聞郊勞開瑤席,想見車旋人錦茵。
    何幸詩筒時寄我,慰懷須信有詩人。

    172 《和孔純老歸自屬邑三首》 宋·王之道

    詩濤難放筆頭乾,歸及初晴素魄圓。
    善舉敢論當世比,佳篇應任老夫傳。
    凌云列岫堆螺髻,出水新荷點翠鈿。
    報政還朝知不晚,追隨能復記當年。

    173 《和孔純老按屬邑二首》 宋·王之道

    高車西去忽逾旬,坐想登臨得句頻。
    楊柳陰交山徑晚,酴醾香滿驛亭春。
    吟余掃壁時揮翰,醉里投床任吐茵。
    聞說歸來歡喜甚,故人相遇是詩人。

    174 《和孔純老按屬邑二首》 宋·王之道

    楊柳依依半掩扉,新晴疏影弄斜暉。
    好花覓句忍輕負,幽鳥勸沽良重違。
    閒愛青苔緣砌上,靜看蝴蝶撲窗飛。
    雨多不覺蕪菁過,又喜盤中筍蕨肥。

    175 《和陳天予經過南巢邑人迎舊尹》 宋·王之道

    君來井邑笑烘烘,君去蕭條迥不同。
    似說攀轅如昨日,可憐身老長兒童。

    176 《陪昆山邑游慧聚寺詩》 宋·朱翌

    日暗蒲針綠,風回柳影圓。
    好山如有舊,勝事頗相牽。
    紺宇欣留屐,炎官快著鞭。
    神工盤岌頁,妙手活蜿蜒。

    177 《依韻和答陳公度五邑季點道中見寄之什》 宋·強至

    幕府清郎安在哉,方冬行縣冒塵埃。
    寂寥坐客思車樂,點檢詩朋欠鼎來。
    按吏最誰官簿整,教民幾處戰旗開。
    未應輸我論文飲,贏得新詩滿篋回。

    178 《予解邑過杭遇介之學士謁告南歸》 宋·強至

    同時兩郡冠鄉書,屈指俄經一紀馀。
    顧我冗涂移蹇足,羨君榮路駕奔車。
    方從解紱辭巖邑,已見飛章厭石渠。
    自古蓋棺人事定,未應今日較龍豬。

    179 《邑舍東池近日荷花盛開輒書短篇奉邀宗哲純甫》 宋·強至

    前時乘暇到池上,荷花未開荷葉小。
    彌旬風雨隔追賞,期會簿領復煩擾。
    今朝始得臨舊堤,花開已繁葉將老。
    古人最謂行樂急,癡兒漫欲官事了。
    錢楊與我近同趣,一樽今待共君倒。
    聯鑣且來趁花飲,莫待紅稀并綠槁。

    180 《某介直寡合為邑亡狀而杜兄一見過愛作詩稱許》 宋·強至

    平生懷古哲,所趣背時人。
    餓死不巧宦,力行惟庇民。
    風波方滿眼,霄漢欲謀身。
    山水得一縣,松筠為四鄰。

    * 關于邑邑的詩詞 描寫邑邑的詩詞 帶有邑邑的詩詞 包含邑邑的古詩詞(304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