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通咎的詩詞(48首)
21
《與山巨源絕交書》 魏晉·嵇康
康白:足下昔稱吾于潁川,吾常謂之知言。
然經怪此意尚未熟悉于足下,何從便得之也?前年從河東還,顯宗、阿都說足下議以吾自代,事雖不行,知足下故不知之。
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吾直性狹中,多所不堪,偶與足下相知耳。
閑聞足下遷,惕然不喜,恐足下羞庖人之獨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薦鸞刀,漫之膻腥,故具為足下陳其可否。
22
《諫迎佛骨表》 唐·韓愈
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漢時流入中國,上古未嘗有也。
昔者黃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歲;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歲;顓頊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歲;帝嚳在位七十年,年百五歲;帝堯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歲;帝舜及禹,年皆百歲。
此時天下太平,百姓安樂壽考,然而中國未有佛也。
其后殷湯亦年百歲,湯孫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書史不言其年壽所極,推其年數,蓋亦俱不減百歲。
33
《聶著作三舅謫官長沙作耐辱亭書來索詩》 宋·司馬光
少連善降志,無慍能忍詬。
茲亭名耐辱,締構自吾舅。
樽前湘水清,席下湘山秀。
於焉忘榮枯,終日醉醇酎。
攻愁若攻敵,避喧如避寇。
困久理須通,非徒保無咎。
* 關于通咎的詩詞 描寫通咎的詩詞 帶有通咎的詩詞 包含通咎的古詩詞(48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