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送老的詩詞(229首)

    161 《送薦福恩老》 宋·李洪

    二老相從寂寞濱,往來藜杖特情親。
    白頭廬阜閒司馬,杜口毗耶彼上人。
    知見普薰金斗域,伽陀語別霅溪瀕。
    紅梅已露西來意,要看全提祖令新。

    162 《送一老住廬山歸宗》 宋·樓鑰

    久向東山捲藏經,鬼神推出舉軍驚。
    從來要去廬山住,好就山中過此生。

    163 《送一老住廬山歸宗》 宋·樓鑰

    啐啄同時不偶然,史君提起正當年。
    向來鬧市難行道,今日人天聽說禪。

    164 《送一老住廬山歸宗》 宋·樓鑰

    千古名山大道場,止因賦重遂荒涼。
    后之君子誰能弛,試向山前問老蒼。

    165 《送一老住廬山歸宗》 宋·樓鑰

    歸宗法窟寖湮微,拭眼余風靡孑遺。
    法鼓一聲精彩變,要如光弼用軍時。

    166 《送一老住廬山歸宗》 宋·樓鑰

    廬山面目非難識,橫嶺側峰皆是真。
    若待出來方識破,不知何用個中人。

    167 《送趙德老觀文東歸》 宋·樓鑰

    趣還宗老侍經筵,宿望訏謨信巋然。
    引疾屢煩頒漢制,賦歸先已買吳船。
    去年趨召叨同傳,今日求閑愧著鞭。
    未得相隨出關去,羨公徒御若登仙。

    168 《送趙德老觀文東歸》 宋·樓鑰

    往還不過酒三行,成敗同觀棋一枰。
    東海敢言成二老,西湖自足度余生。
    朅來便覺廢茲事,歸去定須尋舊盟。
    錦里錦坊秋色里,夢魂先已到江城。

    169 《送雪竇璧老住雪峰》 宋·樓鑰

    雪竇移將住雪峰,兩山雪色本皆同。
    莫言此去人千里,明月往來含太空。

    170 《送趙德老端明帥蜀》 宋·樓鑰

    身名俱泰老尚書,叱馭寧辭萬里途。
    兩地恩榮真赫奕,四川父老定歡呼。
    乖崖袍帶今重見,清獻琴龜我更無。
    頻向籌邊樓上望,歸來方畧上新圖。

    171 《謝袁起巖侍郎送盆梔奉老母》 宋·樓鑰

    翠綃飛蓋擁生香,冰雪精神試晚妝。
    鶴發慈親俄一笑,玉人何事晚升堂。

    172 《送隱靜恭老》 宋·虞儔

    妙喜老人骨應槁,明月堂空跡如掃。
    叢林耆舊半消磨,砥柱頹波馀此老。
    五峰深處開道場,道價重於連城寶。
    我蓋知各二十年,長恨識師之不早。

    173 《送呂子陽自永康攜所解老子訪余留未久其家報》 宋·葉適

    收纓古蜜浦,抱袂生姜門。
    九九書自註,邀余綴篇端。
    久衰余學廢,彌隱子道尊。
    時維冬雷數,云雪常晝昏。

    174 《送陳壽老》 宋·葉適

    天臺雁蕩車接軫,青田又促半潮近。
    冠巖帶壑無俗情,秋干春荑競時盡。
    老窮望絕華軒過,其誰幽尋空薜蘿。
    更抽奇筆向云射,破的疊中千鴐鵝。

    175 《送戴漢老》 宋·葉適

    隱侯之郡成公宅,辭流屈注回理窟。
    前輩淵騫晚凋謝,后進遠求蚤超絕。
    圣朝論士皆公卿,千乘何足留高名。
    春風無痕萬情化,盡付雙溪舞雩下。

    176 《奉濟驛交杜老送嚴公韻》 宋·曹彥約

    奉濟傳芳久,當年折柳情。
    來賡工部句,去作錦官行。
    詩妙將安倣,吾衰及此榮。
    草堂修舊否,得見慰平生。

    177 《送吳門葉元老歸浮光》 宋·魏了翁

    龍標之南路窮絕,峨峨群峰倚天脅。
    頑云壓溪鳶跕翅,很石橫空馬溝血。
    葉君尺箠度崔嵬,朱霞白鶴云端來。
    蠻邦自昔少此客,問此胡為乎來哉。

    178 《送塵老入廣化米開田》 宋·徐照

    行李沖冰雪,途程半是船。
    去從人乞米,歸要海成田。
    遇景因開畫,思茶自掬泉。
    好風名舶趠,相候立江邊。

    179 《送塵老歸舊房》 宋·徐照

    數間茅屋殘山外,片石崚嶒樹影交,給假兩旬秋易盡,相尋一舍地非遙。
    盆栽怪木緣能畫,池養嘉魚不入庖。
    聞道水松三百步,夢隨流水到溪橋。

    180 《送白糍與囊山老子》 宋·王邁

    東坡以春筍,名為玉版師。
    我獨謂玉版,正可名白糍。
    吃筍令人瘦,吃糍充人饑。
    慧眼曰不然,不如飲水肥。

    * 關于送老的詩詞 描寫送老的詩詞 帶有送老的詩詞 包含送老的古詩詞(229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