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逕斜的詩詞(68首)

    21 《春日道中絕句》 宋·喻良能

    繚繞孤村一逕斜,綠楊深處有人家。
    翠眉紅頰墻頭出,淡淡春山淺淺霞。

    22 《驀山溪(停云竹逕初成)》 宋·辛棄疾

    小橋流水,欲下前溪去。
    喚取故人來,伴先生、風煙杖屨。
    行穿窈窕,時歷小崎嶇,斜帶水,半遮山,翠竹栽成路。
    一尊遐想,剩有淵明趣。

    23 《雪霽霜晴獨尋山逕菊花猶盛感而賦詩》 宋·王禹偁

    狼藉金錢撒野塘,幾叢無力臥斜陽。
    爭偷暖律輸桃李,獨亞寒枝負雪霜。
    誰惜晚芳同我折,自憐孤艷襲人香。
    幽懷遠慕陶彭澤,且擷殘英泛一觴。

    24 《安公子(送進道四弟赴官無為)》 宋·晁補之

    柳老荷花盡。
    夜來霜落平湖凈。
    征雁橫天鷗舞亂,魚游清鏡。
    又還是、當年我向江南興。

    25 《夜飛鵲·河橋送人處》 宋·周邦彥

    河橋送人處,涼夜何其。
    斜月遠墮余輝。
    銅盤燭淚已流盡,霏霏涼露沾衣。
    相將散離會,探風前津鼓,樹杪參旗。

    送別寫景

    26 《滿庭芳(道中憶錢塘舊游)》 宋·趙彥端

    云暖萍漪,雨香蘭逕,西湖二月初時。
    兩山十里,錦繡照金_。
    柳外闌干相望,弄東風、倚遍斜暉。
    朋游好,亂紅堆里,一飲百篇詩。

    27 《措魚兒(用古“買陂塘旋栽楊柳”韻)》 宋·李公昴

    敞茅堂、茂林環翠,苔磯低蘸煙浦。
    青蓑混入漁家社,斜目斷橋船聚。
    真樂處。
    坐芳草,瓦樽滿酒頻頻注。

    28 《宴清都(舟中思家用美成韻)》 宋·趙必{王象}

    遠遠漁村鼓。
    斜陽外、寶鴻三兩飛度。
    茅檐春小,白云隱幾,青山當戶。
    騷翁底事飄蓬,渾忘卻、耕徒釣侶。

    29 《過崇德》 宋·葉紹翁

    野塍泉自注,斷岸柳空存。
    雨霽云開塔,船過犬吠門。
    柴扉斜著水,草逕別通村。
    翻羨田家樂,盈盈老瓦盆。

    30 《答林康民見和梅花詩》 宋·朱松

    寒崦人家碧溪尾,一樹江梅臥清泚。
    仙姿不受凡眼污,風斂天香瘴煙里。
    向來休沐偶無事,誰從我游二三子。
    彎碕曲逕一攜手,凍雀驚飛亂英委。

    31 《金縷曲 送可與,即用其韻》 元·張之翰

    樂府寧無路。
    彼區區、斜門枉逕,少人知處。
    從得君詞驚且訝,醉里坡仙曾遇。
    是夢里、稼翁教汝。

    32 《游安樂山》 宋·魯交

    苔逕傍巖斜,林間是道家。
    夜潭魚戲月,春地鹿眠花。

    33 《齊山僧舍》 宋·孫邁

    竹密通幽逕,橋橫逐澗斜。
    陰崖聳圭壁,古蔓引龍蛇。
    寺僻虛僧磬,亭荒足免罝。
    紫微今不見,著意采黃花。

    34 《冬初雜興》 宋·孫嵩

    殘花與新蕊,不共橫斜枝。
    摧謝得清峭,獨照冰霜時。
    寒梅正如此,他木乃變衰。
    此由觀世物,特以厄見奇。

    35 《冬日同白玉蟾聯句》 宋·王樅

    鑿冰添硯水,燃干發梅花。
    踏破霜苔逕,燒紅雪樹槎。
    閉門風愈怒,送客日將斜。
    寒甚酒無力,閑多道有芽。
    楮衾眠不暖,葦壁破難遮。
    他日瑤臺上,流傳仙子家。

    36 《句》 宋·薛紹彭

    曉露凝鞠逕,斜陽滿畫橋。

    37 《題魏醇父菊莊》 宋·游九功

    東籬采采人歸來,長歌三嗔書生老。
    子方青春志紫霄,種菊幽探計何早。
    一枝可愛況千業,想應苦吟被花惱。
    西風浩然天池秋,白露霏空下百草。

    38 《楓橋寺》 宋·張師中

    吳門多精藍,此寺名尤古。
    距城七里馀,冠蓋日亭午。
    斜逕通采香,遠岫對棲虎。
    巖扉橫野橋,塔影落前浦。

    39 《明水寺》 宋·章藻之

    環山清淺一溪水,夾逕高低十里松。
    煙鎖石門疑路斷,斜陽影里忽聞鐘。

    40 《西里翁宅》 宋·周翼之

    詩人風致別,卜築寓煙霞。
    一圃分三逕,無時不有花。
    苔痕留鶴跡,松色在檐牙。
    細酌北窗下,逶迤到日斜。

    * 關于逕斜的詩詞 描寫逕斜的詩詞 帶有逕斜的詩詞 包含逕斜的古詩詞(68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