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遠看的詩詞(2608首)

    861 《春日會韓武康章后亭聯句》 唐·皎然

    后園堪寄賞,日日對春風。
    客位繁陰下,公墻細柳中。
    ——皎然
    坐看青嶂遠,心與白云同。

    862 《送晝公聯句》 唐·皎然

    相逢情不厭,惜別意難為。
    ——韓章
    吾道應無住,前期未可知。
    ——皎然

    863 《宮詞(梨園子弟以下四十一首一作王珪詩)》 唐·花蕊夫人

    五云樓閣鳳城間,花木長新日月閑。
    三十六宮連內苑,太平天子住昆山。
    會真廣殿約宮墻,樓閣相扶倚太陽。
    凈甃玉階橫水岸,御爐香氣撲龍床。

    864 《春日送夫之長安》 唐·晁采

    思君遠別妾心愁,踏翠江邊送畫舟。
    欲待相看遲此別,只憂紅日向西流。

    865 《春日送夫之長安》 唐·晁采

    思君遠別妾心愁,踏翠江邊送畫舟。
    欲待相看遲此別,只憂紅日向西流。

    866 《句》 唐·崔公遠

    看花獨不語,裴回雙淚潸。
    君今遠戍在何處,遣妾秋來長望天。

    867 《次韻西鄰新居兼乞酒》 唐·魚玄機

    一首詩來百度吟,新情字字又聲金。
    西看已有登垣意,遠望能無化石心。
    河漢期賒空極目,瀟湘夢斷罷調琴。
    況逢寒節添鄉思,叔夜佳醪莫獨斟。

    868 《詩三百三首》 唐·寒山

    凡讀我詩者,心中須護凈。
    慳貪繼日廉,諂曲登時正。
    驅遣除惡業,歸依受真性。
    今日得佛身,急急如律令。

    唐詩三百首高中古詩邊塞贊美將軍

    869 《江行寄張舍人》 唐·靈一

    客程終日風塵苦,蓬轉還家未有期。
    林色曉分殘雪后,角聲寒奏落帆時。
    月高星使東看遠,云破霜鴻北度遲。
    流蕩此心難共說,千峰澄霽隔瓊枝。

    870 《送別》 唐·靈一

    憑高莫送遠,看欲斷歸心。
    別恨啼猿苦,相思流水深。
    翠云南澗影,丹桂晚山陰。
    若未來雙鵠,遼城何更尋。

    871 《傷蔡處士》 唐·護國

    篋中遺草是瑯玕,對此空令灑淚看。
    三徑尚馀行跡在,數螢猶是映書殘。
    晨光不借泉門曉,暝色唯添隴樹寒。
    欲問皇天天更遠,有才無命說應難。

    872 《送人罷舉東游》 唐·無可

    東堂今已負,況此遠行難。
    兼雨風聲過,連天草色干。
    鴻嘶荒壘閉,兵燒廣川寒。
    若向龍門宿,懸知拭淚看。

    873 《春日杼山寄贈李員外縱》 唐·皎然

    南山唯與北山鄰,古樹連拳伴我身。
    黃鶴有心多不住,白云無事獨相親。
    閑持竹錫深看水,懶系麻衣出見人。
    欲掇幽芳聊贈遠,郎官那賞石門春。

    874 《答豆盧居士春夜游東園見懷》 唐·皎然

    春意賞不足,承夕步東園。
    事表精慮遠,月中華木繁。
    開襟寄清景,遐想屬空門。
    安得纚芳屣,看君幽徑萱。

    875 《送穆寂赴舉》 唐·皎然

    天子錫玄纁,傾山禮隱淪。
    君拋青霞去,榮資觀國賓。
    劍光既陸離,瓊彩何璘玢。
    夙駕別情遠,商弦秋意新。

    876 《峴山送裴秀才赴舉》 唐·皎然

    漢家招秀士,峴上送君行。
    萬里見秋色,兩河傷遠情。
    王師出西鎬,虜寇避東平。
    天府登名后,回看楚水清。

    惜時勉勵哲理

    877 《送辨聰上人還廣陵》 唐·皎然

    莫學休公學遠公,了心須與我心同。
    隋家古柳數株在,看取人間萬事空。

    節日元宵節

    878 《雜言重送皇甫侍御曾》 唐·皎然

    人獨歸,日將暮。
    孤帆帶孤嶼,遠水連遠樹。
    難作別時心,還看別時路。

    樂府憂國憂民

    879 《送韋向睦州謁獨孤使君汜》 唐·皎然

    才子南看多遠情,閑舟蕩漾任春行。
    新安江色長如此,何似新安太守清。

    880 《送崔詹事論之上都(崔嘗典吳興)》 唐·皎然

    金虎城池在,銅龍劍珮新。
    重看前浦柳,猶憶舊洲蘋.
    遠思秦云暮,歸心臘月春。
    青園昔游處,惆悵別離人。

    * 關于遠看的詩詞 描寫遠看的詩詞 帶有遠看的詩詞 包含遠看的古詩詞(2608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