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走筆的詩詞(276首)

    161 《暮春伯憲留飲席上走筆戲成二首》 宋·強至

    春從花際來,卻向天邊去。
    鶯蝶空徘徊,尋春不知處。

    162 《暮春伯憲留飲席上走筆戲成二首》 宋·強至

    春去無多日,勤來把酒卮。
    殘花聊點綴,猶勝對空枝。

    163 走筆和楊蟠從事庭菊》 宋·強至

    楊子門無載酒賓,菊開誰共醉天真。
    檐前寂寞逢吟客,霜后蹉跎伴主人。
    鈿帶綴花疑細翦,金錢繞屋豈全貧。
    東家早秀夸桃李,今日空枝不似春。

    164 走筆送張伯起》 宋·強至

    男兒剛腸逾古鐵,每到傷離猶暫折。
    離緒不啻亂繭絲,才攪衷腸便成結。
    憶昨送子秋風前,薄酒三行歌數闋。
    我歌多感酒易醺,子車為我澀不發。

    165 《公度惠花走筆戲謝》 宋·強至

    二月都城未見花,不知春色落誰家。
    滿盤折惠情何重,略嗅生香思已嘉。

    166 《韓及甫惠陜梨走筆書句謝之》 宋·強至

    霜后瓊漿味轉饒,關山封寄路迢迢。
    分甘珍重知君意,應為相如正病消。

    167 《仲靈禪師以詩見邀輒走筆依韻附還使奉和》 宋·強至

    世好元難合,便甘或棄辛。
    喜師同肺腑,偶爾異衣巾。
    文約牽常俗,詩情遠過人。
    相邀松下別,山意入秋新。

    168 走筆送楊正臣先輩還吳》 宋·強至

    客衣沾魏土,歸馬望吳云。
    一紀困游宦,異鄉愁送君。
    驊騮行得路,鴻雁去成群。
    何日江天酒,重論別后文。

    169 《升甫旋和答復走筆酬之》 宋·強至

    嫩籜斑斑玳點勻,圓膚細細玉條新。
    渭川美實容先食,卻向秋風懶憶莼。

    170 《依韻走筆和答徐無畏見招》 宋·強至

    憶初識面越庠時,馀教嘗蒙覺后知。
    早念兒童能刻賦,晚逢夫子許言詩。
    從容江介心方壯,蹭蹬京華鬢已衰。
    道舊不須親握手,滿篇往事略無違。

    171 《張文通以詩覓小桃走筆依韻和答》 宋·強至

    名園聞說洛陽春,金谷前無石季倫。
    第一牡丹應慣見,憐君翻作覓花人。

    172 《文通復用舊韻相示仍走筆和之》 宋·強至

    花前直判醉酬春,飲量慚非劉伯倫。
    折去也應顏色在,不知誰是戴花人。

    173 《張升甫惠新筍走筆代簡謝之》 宋·強至

    粉籜迎霜嫩更勻,中廚未有許嘗新。
    明朝便好供佳客,只恨杯羹欠紫莼。

    174 《席上走筆贈別李子先》 宋·強至

    醉魄吟魂李謫仙,風流未絕驗家傳。
    詞源直欲傾三峽,飲量真疑漏百川。
    幾寸燭花催餞席,數程柳絮撲歸鞭。
    別愁袞袞無由說,吏部先尋甕底眠。

    175 走筆謝司徒侍中惠柑》 宋·強至

    十年空憶滿林香,今日堆盤得恣嘗。
    摘處嫩苞金隱粟,剖來清液露盈囊。
    自堪珍玩夸群目,可惜馀甘落俗腸。
    拜賜愈知公意重,不同設醴望元王。

    176 《二使者游東山酒后寄詩走筆次韻》 宋·張栻

    繡衣雙節從天下,文字皆稱一世豪。
    桂山發地凜千尺,新詩與之相并高。

    177 《二使者游東山酒后寄詩走筆次韻》 宋·張栻

    壯歲幾成山水癖,年來袖手不能豪。
    忽傳燈底詩篇好,但想云間屐齒高。

    178 《廖憲送牡丹用海棠韻復走筆戲和之》 宋·張栻

    綠葉滿園風雨余,君家花事嶺中無。
    眼明見此復三嘆,京洛名園憶上腴。

    179 《廖憲送牡丹用海棠韻復走筆戲和之》 宋·張栻

    報答春光須著語,年來老我不能奇。
    風前娟好有余態,未必此花如此詩。

    180 《東禪別新資官令榮安中走筆次韻》 宋·王灼

    雖念三年別,猶欣一日逢。
    哦詩能淡佇,作邑想雍容。
    古柏宜秋雨,寒鴉伴曉鐘。
    歸途莫惆悵,喜事見重重,

    * 關于走筆的詩詞 描寫走筆的詩詞 帶有走筆的詩詞 包含走筆的古詩詞(276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