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赤白的詩詞(1203首)

    341 《奉和段著作山居呈諸同志三首次本韻》 唐·無可

    香花懷道侶,巾舄立雙童。
    解印鴛鴻內,抽毫水石中。
    履溫行燒地,衣赤動霞風。
    又似朝天去,諸僧不可同。

    342 《經古戰場》 唐·貫休

    茫茫兇荒,迥如天設。
    駐馬四顧,氣候迂結。
    秋空崢嶸,黃日將沒。

    343 《江邊祠》 唐·貫休

    松森森,江渾渾,江邊古祠空閉門。
    精靈應醉社日酒,白龜咬斷菖蒲根。
    花殘泠紅宿雨滴,土龍甲濕鬼眼赤。
    天符早晚下空碧,昨夜前村行霹靂。

    344 《懷張為、周樸》 唐·貫休

    張周二夫子,詩好人太癖。
    更不過嶺來,如今頭盡白。
    人傳禹力不到處,河聲流向西。
    又到處即閉戶,

    寓言

    345 《寄王滌》 唐·貫休

    梅月多開戶,衣裳潤欲滴。
    寂寥雖無形,不是小讎敵。
    地虛草木壯,雨白桃李赤。
    永日無人來,庭花苦狼藉。
    吟高好鳥覷,風靜茶煙直。
    唯思萊子來,衣拖五般色。

    346 《鼓腹曲》 唐·貫休

    我昔不幸兮遭百罹,蒼蒼留我兮到好時。
    耳聞鐘鼓兮生豐肌,白發卻黑兮自不知。
    東鄰老人好吹笛,倉囤峨峨谷多赤。

    347 《寄大愿和尚》 唐·貫休

    道朗居太山,達磨住熊耳。
    手擎清涼月,靈光溢天地。
    盡騎金師子,去世久已矣。
    吾師隱廬岳,外念全刳削。

    348 《寒月送玄士入天臺》 唐·貫休

    之子逍遙塵世薄,格淡于云語如鶴。
    相見唯談海上山,碧側青斜冷相沓。
    芒鞋竹杖寒凍時,玉霄忽去非有期。

    349 《送楊秀才》 唐·貫休

    北山峨峨香拂拂,翠漲青奔勢巉崒。
    赤松君宅在其中,紫金為墻珠作室。
    玻璃門外仙獓睡,幢節森森絳煙密。

    350 《送友人下第游邊》 唐·貫休

    失意窮邊去,孤城值晚春。
    黑山霞不赤,白日鬼隨人。
    角咽胡風緊,沙昏磧月新。
    明時至公在,回首莫因循。

    351 《寒食郊外》 唐·貫休

    寒食將吾族,相隨過石溪。
    冢花沾酒落,林鳥學人啼。
    白水穿蕪疾,新霞出霧低。
    不堪回首望,家在赤松西。

    352 《古塞上曲七首》 唐·貫休

    幽并兒百萬,百戰未曾輸。
    蕃界已深入,將軍仍遠圖。
    月明風拔帳,磧暗鬼騎狐。
    但有東歸日,甘從筋力枯。

    353 《送友人下第游邊》 唐·貫休

    失意窮邊去,孤城值晚春。
    黑山霞不赤,白日鬼隨人。
    角咽胡風緊,沙昏磧月新。
    明時至公在,回首莫因循。

    354 《寒食郊外》 唐·貫休

    寒食將吾族,相隨過石溪。
    冢花沾酒落,林鳥學人啼。
    白水穿蕪疾,新霞出霧低。
    不堪回首望,家在赤松西。

    355 《古塞上曲七首》 唐·貫休

    幽并兒百萬,百戰未曾輸。
    蕃界已深入,將軍仍遠圖。
    月明風拔帳,磧暗鬼騎狐。
    但有東歸日,甘從筋力枯。

    356 《秋末入匡山船行八首》 唐·貫休

    楚國茱萸月,吳吟梨栗船。
    遠游無定所,高臥是何年。
    浪卷紛紛葉,檣沖澹澹煙。
    去心還自喜,廬岳倚青天。

    357 《送廬山衲僧》 唐·貫休

    飛錫下崆gk,清高世少雙。
    凍天方篩雪,別我去何邦。
    燒繞赤烏亥,云漫白蚌江。
    路人爭得識,空仰鬢眉龐。

    358 《干霄亭晚望懷王棨侍郎》 唐·貫休

    霜打汀島赤,孤煙生池塘。
    清吟倚大樹,瑤草何馨香。
    久別青云士,常思白石房。
    誰能共歸去,流水似鳴珰。

    359 《聞閔廷言周璉下第》 唐·貫休

    前榜年年見,高名日日聞。
    常因不平事,便欲見吾君。
    兄弟居清島,園林生白云。
    相思空悵望,庭葉赤紛紛。

    360 《道中逢乞食老僧》 唐·貫休

    赤棕櫚笠眉毫垂,拄楖栗杖行遲遲。
    時人只施盂中飯,心似白蓮那得知。

    * 關于赤白的詩詞 描寫赤白的詩詞 帶有赤白的詩詞 包含赤白的古詩詞(1203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