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談論的詩詞(579首)

    21 《章徵君見和所寄詩再次本韻酬贈》 宋·楊億

    武夷山秀建溪清,身隱心閑事不縈。
    前古是非為己任,故鄉人物與誰憑。
    勸農春垅巾頻折,逢客秋郊蓋暫傾。
    彩服趨翔娛壽母,絳帷談論誘諸生。

    22 《信道人歸西京》 宋·楊億

    寢邱遺業廢多年,衣裓空藏命說篇。
    北闕上書陳祖德,上林結社會時賢。
    風塵不肯留京邑,龍象重歸啟梵筵。
    聞有道安雖未識,定應談論已彌天。

    23 《哭陳興宗先生三首》 宋·鄧肅

    森森松竹鎖春風,半掩柴門一徑通。
    獨步水云情似鶴,對人談論氣如虹。
    詩書當日三冬富,光燄他時萬丈雄。
    忽馭冷風徑歸去,長庚依舊耿秋空。

    24 《送彭孕先赴辰州教授》 宋·趙蕃

    因行碧湘門,倏念黃草尾。
    曩辭戴安道,同者歐陽子。
    那知三年過,僅謂一日爾。
    惟辰雖陋邦,分教多名士。

    25 《漁父詠 詠假俏漢》 元·王哲

    奸黠人人常不遜。
    外裝內喜能談論
    艷色衣裳香遠噴。
    頻整頓。
    重重結里粗如囤。
    眼去眉來常騁俊。
    前攀后拽夸身分。
    我便去前親去問。
    休風韻。
    遮藏臭腐并堆糞。

    26 《清心鏡》 元·馬鈺

    菜重芥,果珍李。
    悟生死之苦,懶窮文理。
    薄滋味、遠除色聲,更倦看周禮。
    聚三光,放三里。
    認三髻,談論清凈表里。
    氣精神、三寶丹成,

    27 《憶王孫 繼重陽韻》 元·馬鈺

    風仙師你妙談論
    說透無為清凈門。
    舌上甘津味得吞。
    溉精魂。
    陰里

    28 《玩丹砂 贈堂下道人》 元·馬鈺

    閑是閑非不可聽。
    那堪日日自談論
    暗傷功行損氤氳。
    舌是禍根牢鎖閉,尋常省啟禍之門。
    自然性命得長存。

    29 《送端叔游淮》 宋·趙汝鐩

    堂堂玉立須垂腹,談論逢人見肺肝。
    手弄七弦琴韻古,腰橫三尺劍光寒。
    但將計策尋知已,肯學閭閻為覓官。
    烏幕聞君定羅致,別樽不復話儒酸。

    30 《次韻李景安提學同過伯幾》 宋·方回

    萬卷蕓香擁燕居,客來談論洶淮湖。
    精言琴律根前輩,朗誦詩篇壓老夫。
    胥謂買鄰遷爽塏,只應負郭欠膏腴。
    真能隱處非難事,恐有天邊尺一呼。

    31 《過銅梁縣有感為住半日》 宋·郭印

    攝職臨茲邑,于今五十年。
    吏胥都往矣,井邑尚依然。
    指目身曾見,談論口但傳。
    人情猶可喜,能不為留連。

    32 《緣識》 宋·宋太宗

    繼出宏材,睹奧自開。
    揣摩三教,百行俱來。
    真宗起思,撫掌堪咍。
    識業之敏,談論熙哉。

    33 《江草塘袖詩言別次韻以餞》 宋·楊公遠

    數日君不來,欲賦莫云詩。
    今朝忽過我,歡然如先期。
    談論已忘倦,坐臥猶忘機。
    正爾躊躇間,袖出言別詩。

    34 《自梁園至敬亭山見會公談陵陽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贈》 唐·李白

    我隨秋風來,瑤草恐衰歇。
    中途寡名山,安得弄云月。
    渡江如昨日,黃葉向人飛。
    敬亭愜素尚,弭棹流清輝。

    35 《宗人作尉唐昌官署幽勝而又博學精富得以言談…留書屋壁》 唐·鄭谷

    公堂瀟灑有林泉,只隔苔墻是渚田。
    宗黨相親離亂世,春秋閑論戰爭年。
    遠江驚鷺來池口,絕頂歸云過竹邊。
    風雨夜長同一宿,舊游多共憶樊川。

    邊塞軍旅

    36 《論盛孝章書/與曹公論盛孝章書》 魏晉·孔融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
    五十之年,忽焉已至。
    公為始滿,融又過二。
    海內知識,零落殆盡,惟會稽盛孝章尚存。

    哲理故事

    37 《辨奸論》 宋·蘇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人人知之。
    人事之推移,理勢之相因,其疏闊而難知,變化而不可測者,孰與天地陰陽之事。

    古文觀止議論

    38 《賈誼論》 宋·蘇軾

    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
    惜乎!賈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
    古之賢人,皆負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萬一者,未必皆其時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古文觀止議論寫人壯志難酬

    39 《聲無哀樂論》 兩漢·嵇康

    有秦客問于東野主人曰:「聞之前論曰:『治世之音安以樂,亡國之音哀以思。
    』夫治亂在政,而音聲應之;故哀思之情,表于金石;安樂之象,形于管弦也。
    又仲尼聞韶,識虞舜之德;季札聽弦,知眾國之風。
    斯已然之事,先賢所不疑也。

    感嘆生命

    40 《秋夜與子充論文退而賦詩一首因簡子充并寄胡》 明·宋濂

    太虛之氣隨物形,天聲地聲由此生。
    小或簸蕩吼河海,大將觸搏流風霆。
    天輪膠戾神鬼戰,地軸挺拔蛟龍爭。
    圈臼洼污各異奏,彯沙礜石咸齊鳴。

    * 關于談論的詩詞 描寫談論的詩詞 帶有談論的詩詞 包含談論的古詩詞(579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