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計國的詩詞(620首)

    381 《百字令/念奴嬌》 宋·無名氏

    自天鍾秀,看人物誰與、君家為比。
    椿桂相輝年少日,事業文章如此。
    玉殿詩書,金甌姓字,簡記宸衷里。
    有三株桂,一時歸耀桑梓。

    382 《幾道隰州判官》 宋·梅堯臣

    清曉赴國門,西風生早涼。
    天地大道出,苑樹短亭傍。
    相看車馬色,共照池水光。
    舉酒酒非淺,明朝誰重觴。

    383 《真州東園》 宋·梅堯臣

    國賦有常計,計者豈不賢。
    日夜疲精神,自鑒膏火前。
    新春力有余,鋤荒東相偏。
    壘土以起榭,掘沼以秧蓮。

    384 《寄題蘇子美滄浪亭》 宋·梅堯臣

    聞買滄浪水,遂作滄浪人。
    置亭滄浪上,日與滄浪親。
    宜曰滄浪叟,老向滄浪濱。
    滄浪何處是,洞庭相與鄰。

    385 《贈江寧王高士》 宋·梅堯臣

    自古江南風俗美,喜君高趣慕先賢。
    藥無遠近寧論報,家有圖書不計錢。
    已住秦淮借風月,遍尋吳國舊山川。
    塵纓我系未能解,每一來過駐畫船。

    386 《姑蘇雜詠 姑蘇臺(在橫山西北麓)》 明·高啟

    金椎夜筑西山土,催作高臺貯歌舞。
    文身澤國構王基,卻笑先人獨何苦。
    銅鋪玉檻盛繁華,幻作峰頭一片霞。
    望處直窮三百里,役時應廢幾千家。

    387 《送貢士會試京師》 明·高啟

    國家文治今百年,多士孰賚皆知天。
    南宮坐試二三策,能使海內無遺賢。
    院門晨開官燭爛,白袍鵠立人五千。
    上談禮樂祖姬孔,下議制度輕讎玄。

    388 《秋日江居寫懷(七首)》 明·高啟

    舌在休夸術未窮,且將蹤跡托漁翁。
    芙蓉澤國彌漫雨,禾黍田苗掩冉風。
    身計未成先業廢,心懷欲說舊交空。
    楚云吳樹無窮恨,都在蕭條隱幾中。
    ¤

    389 《讀史十首 儀秦》 明·高啟

    二子全操七國權,朝談縱合暮衡連。
    天如早為生民計,各與城南二頃田。

    390 《旅懷》 宋·晁說之

    春來歸計尚茫然,往事知非莫問天。
    九牧勤王誰誤國,千門受箭悔開邊。
    立朝不得當言路,在野無從自行田。
    誰念龍鍾湖海畔,苦遭風雨日留連。

    391 《河中府古興寄劉壯輿》 宋·晁說之

    肘腋患難御,垣墻傾莫制。
    茲者論戰國,破秦必在魏。
    初疑此語謾,身到識真是。
    河山既設險,信食以自治。

    392 《恨契詩》 宋·晁說之

    坎壈愚無計,慟哭老無淚。
    居處近何適,隱遁遠何暨。
    爰來未嘗恨,始恨金石契。
    何朝熔而泥,亦暮泐以滓。

    393 《贈秉放處士》 宋·王禹偁

    媒雉不誘鳳,由鹿不致麟。
    終南有嘉士,天子不得臣。
    板輿入窮谷,同隱之推親。
    種木山之阿,采蘭澗之濱。

    394 《謫居感事》 宋·王禹偁

    遷謫獨熙熙,襟懷自坦夷。
    孤寒明主信,清直上天知。
    消息還依道,生涯只在詩。
    惟尚諭山水,詎敢詠江蘺。

    395 《獻轉運副使太常李博士》 宋·王禹偁

    邦計動宸衷,時賢蒞浙東。
    量寬吞渤澥,氣直稟崆峒。
    捧詔瑤池下,辭班玉筍中。
    饋糧蕭相國,制禮叔孫通。

    396 《唱山歌》 宋·王禹偁

    滁民帶楚俗,下俚同巴音。
    歲稔又時安,春來恣歌吟。
    接臂轉若環,聚首叢如林。
    男女互相調,其詞非奔淫。

    397 《雜興》 宋·劉克莊

    田賦不可增,商賈不可籠。
    雖有百孔桑,安能救國空。
    錢鈔誰創智,造楮以權銅。
    南渡初未有,隆乾始流通。

    398 《送李用之察院赴潮州二首》 宋·劉克莊

    昔在番禺鬻筴時,瞽言不敢計從違。
    固知國有三空患,又欲民無再榷譏。
    篛裹為生尤瘠薄,牙籌所積恐纖微。
    公卿文學方矛盾,應待囊封決是非。

    399 《飲良翁宮教新第二首》 宋·劉克莊

    拂袖歸來計未疏,別規爽塏卜新居。
    即今獨擅百弓地,當日惟攜一束書。
    戶外何須置行馬,坐中不必盡懸魚。
    渠亦若與人家國,輸與興公賦遂初。

    400 《贈施道州二首》 宋·劉克莊

    施先生學有源流,家自長安徒益州。
    疇昔建牙當一面,只今失國托諸侯。
    身僑岳麓無生計,目斷岷峨起暮愁。
    聞道漢廷須黼黻,蜀珍那得此淹留。

    * 關于計國的詩詞 描寫計國的詩詞 帶有計國的詩詞 包含計國的古詩詞(620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