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言鳥的詩詞(1313首)

    421 《入靜隱寺途中作》 唐·周賀

    亂云迷遠寺,入路認青松。
    鳥道緣巢影,僧鞋印雪蹤。
    草煙連野燒,溪霧隔霜鐘。
    更遇樵人問,猶言過數峰。

    樂府寫鳥志向無奈

    422 《前相國贊皇公早葺平泉山居暫還憩…十四首奉寄》 唐·裴潾

    動復有原,進退有期。
    用在得正,明以知微。
    夫惟哲人,會且有歸。

    423 《西江行》 唐·張祜

    日下西塞山,南來洞庭客。
    晴空一鳥渡,萬里秋江碧。
    惆悵異鄉人,偶言空脈脈。

    寫景詠史懷古典故

    424 《鸚鵡》 唐·張祜

    棲棲南越鳥,色麗思沈淫。
    暮隔碧云海,春依紅樹林。
    雕籠悲斂翅,畫閣豈關心。
    無事能言語,人聞怨恨深。

    425 《西江行》 唐·張祜

    日下西塞山,南來洞庭客。
    晴空一鳥渡,萬里秋江碧。
    惆悵異鄉人,偶言空脈脈。

    426 《鸚鵡》 唐·張祜

    棲棲南越鳥,色麗思沈淫。
    暮隔碧云海,春依紅樹林。
    雕籠悲斂翅,畫閣豈關心。
    無事能言語,人聞怨恨深。

    抒情愁緒

    427 《鉤弋夫人詞》 唐·張祜

    惆悵云陵事不回,萬金重更筑仙臺。
    莫言天上無消息,猶是夫人作鳥來。

    428 《寄陳去疾進士》 唐·歐陽袞

    放跡疑辭垢,棲心亦道門。
    玄言蘿幌馥,詩思竹爐溫。
    解帶搖花落,彈琴散鳥喧。
    江山茲夕意,唯有素交存。

    429 《鸚鵡》 唐·裴夷直

    勸爾莫移禽鳥性,翠毛紅觜任天真。
    如今漫學人言巧,解語終須累爾身。

    430 《和劉補闕秋園寓興之什十首》 唐·朱慶馀

    閑園清氣滿,新興日堪追。
    隔水蟬鳴后,當檐雁過時。
    雨馀槐穟重,霜近藥苗衰。
    不以朝簪貴,多將野客期。

    431 《留別盧玄休歸荊門》 唐·朱慶馀

    江邊離別心,言罷各沾襟。
    以我去帆遠,知君離恨深。
    云開孤鳥出,浪起白鷗沈。
    更作來年約,陽臺許伴尋。

    432 《聽話叢臺》 唐·李遠

    有客新從趙地回,自言曾上古叢臺。
    云遮襄國天邊去,樹繞漳河地里來。
    弦管變成山鳥哢,綺羅留作野花開。
    金輿玉輦無行跡,風雨惟知長綠苔。

    433 《池州送孟遲先輩》 唐·杜牧

    昔子來陵陽,時當苦炎熱。
    我雖在金臺,頭角長垂折。
    奉披塵意驚,立語平生豁。
    寺樓最鶱軒,坐送飛鳥沒。

    434 《池州送孟遲先輩》 唐·杜牧

    昔子來陵陽,時當苦炎熱。
    我雖在金臺,頭角長垂折。
    奉披塵意驚,立語平生豁。
    寺樓最鶱軒,坐送飛鳥沒。

    435 《秋霽潼關驛亭》 唐·許渾

    霽色明高巘,關河獨望遙。
    殘云歸太華,疏雨過中條。
    鳥散綠蘿靜,蟬鳴紅樹凋。
    何言此時節,去去任蓬飄。

    436 《贈河東虞押衙二首》 唐·許渾

    長劍高歌換素衣,君恩未報不言歸。
    舊精鳥篆諳書體,新授龍韜識戰機。
    萬里往來征馬瘦,十年離別故人稀。

    秋天寫風思鄉

    437 《異俗二首(時從事嶺南)》 唐·李商隱

    鬼瘧朝朝避,春寒夜夜添。
    未驚雷破柱,不報水齊檐。
    虎箭侵膚毒,魚鉤刺骨铦。
    鳥言成諜訴,多是恨彤幨。

    438 《昨日》 唐·李商隱

    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朝青鳥使來賒。
    未容言語還分散,少得團圓足怨嗟。
    二八月輪蟾影破,十三弦柱雁行斜。
    平明鐘后更何事,笑倚墻邊梅樹花。

    439 《昨日》 唐·李商隱

    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朝青鳥使來賒。
    未容言語還分散,少得團圓足怨嗟。
    二八月輪蟾影破,十三弦柱雁行斜。
    平明鐘后更何事,笑倚墻邊梅樹花。

    440 《贈送前劉五經映三十四韻》 唐·李商隱

    建國宜師古,興邦屬上庠。
    從來以儒戲,安得振朝綱。
    叔世何多難,茲基遂已亡。
    泣麟猶委吏,歌鳳更佯狂。

    * 關于言鳥的詩詞 描寫言鳥的詩詞 帶有言鳥的詩詞 包含言鳥的古詩詞(1313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