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西湖的詩詞(992首)

    461 西湖舊夢》 宋·汪元量

    六花飛舞似鵝毛,丞相身穿御賜袍。
    不念長安有貧者,下湖打鼓飲羊羔。

    462 西湖游次韻趙見燭》 宋·王之道

    山鎮在越澤在吳,東南形勢憑江湖。
    不知弱水竟何處,恍若員嶠連方壺。
    海門潮至飛雪涌,天竺雨過遙青紆。
    十年不見看愈好,正復妙筆那能圖。

    463 《丁未歲春過西湖賓藏寺作》 宋·張元干

    湖垠取微徑,窈窕松門深。
    中有古佛屋,閴無人足音。
    春云帶飛雨,冷色來蒼岑。
    孰知戎馬盛,但見藤蘿陰。
    平生云臥想,正欲幽夢尋。
    不減避世士,契此太古心。

    464 西湖竹枝歌(九首·一作“小臨海曲”)》 元·楊維楨

    鹿頭湖船唱郝郎,船頭不宿野鴛鴦。
    為郎歌舞為郎死,不怕真珠成斗量。

    465 西湖雨中同公懿諸君飲》 宋·韓維

    十月平湖上,繁霜藻荇空。
    柳枝橫墮雨,波白細生風。
    水鳥飛幽碧,寒花折淺紅。
    誰能盡一醉,燈火宿船篷。

    466 《和微之燕西湖》 宋·韓維

    三月韶華大半過,好花零謝已無多。
    暮年光景如殘夢,浮世塵勞付浩歌。
    游子有時眠岸草,啼禽終日在庭柯。
    白頭不作垂鉤客,辜負春湖十里波。

    467 《和謝主簿游西湖》 宋·韓維

    云陰開剝日光穿,和氣隨風近酒船。
    湖面波清渾見底,樓頭山碧自生煙。
    興長不忍回孤棹,歌懶才能逐緩弦。
    因子樽前話歸計,醉魂先到峴山邊。

    468 《和張太中館于西湖》 宋·韓維

    湖榭從來與眾同,況于清晏奉群公。
    驅車即日趨翔鳳,就館初寒聽過鴻。
    霜雪滿髯仍自壯,珠璣落筆不知窮。
    太平魚鱉今咸若,豈系區區一老翁。

    469 《憶泛西湖》 宋·鄭獬

    四面青山紫繡圍,平湖萬頃碧羅衣。
    風搖酒面金鱗活,月弄波光玉篆飛。
    醉客半眠紅燭下,畫船行唱采蓮歸。
    十年衣袖遮塵土,惆悵飛云滿翠微。

    470 《無著以東坡西湖觀月聽琴詩示予因次韻》 宋·吳則禮

    白月在湖底,脫冠睇微云。
    從來雍門恨,世上惟有君。
    往時東坡老,為子持一樽。
    東坡只飯豆,未辦汗滓醺。

    471 《四月望再游西湖十首》 宋·陳造

    前時小舫冒氛昏,重到輕橈破麴塵。
    湖面風煙飽姿態,一番到眼一番新。

    472 《四月望再游西湖十首》 宋·陳造

    春光陸續委東流,看到湖邊安石榴。
    更與蘇堤鷗鷺約,辦舟來賞牡丹秋。

    473 《四月望再游西湖十首》 宋·陳造

    歌呼浩渺翠霏間,只苦詩才老坐慳。
    安得觀音母陁手,為人千紙寫湖山。

    474 《同徐呂二子游西湖復次前韻五首》 宋·陳造

    天分天上靈河水,圍作錢塘千頃湖。
    未有風亭花月觀,已夸勝境世間無。

    475 《清明西湖再次韻》 宋·陳造

    蘇公舊堤東,增筑更千步。
    右為縈回溪,夾以蔥青樹。
    晴湖映碧山,詩客獨多助。
    醉鄉赴新約,書癡悔前誤。

    476 《次韻蘇公西湖觀月聽琴》 宋·陳師道

    清湖納明月,遠覽無留云。
    人生亦何須,有酒與桐君。
    自醉寧問客,一樽復一樽。
    平生今不飲,意得同酣醺。

    477 《次韻蘇公西湖徙魚三首》 宋·陳師道

    赤手取魚如拾塊,布網鳴舷攻腹背。
    豈知激濁與清流,恐懼駢頭牽翠帶。
    居士仁心到魚鳥,會有微生化余鱠。
    寧容網目漏吞舟,誰能烹鮮作苛碎。

    478 《初到西湖》 宋·王灼

    古來三百六十寺,春入頹基草木荒。
    解作高人無盡供,只馀山色與湖光。

    479 《同余汝霖游西湖觀天竺觀音永懷林和靖三絕》 宋·胡寅

    莫話蔣陵陳跡,青松翠碧躋攀。
    此別再游何日,夢魂長繞湖山。

    480 《伯玉夜過因談西湖石筍峰舊游用初三日韻》 宋·趙蕃

    相識欣佳士,常談厭老生。
    湖山游息處,風月笑言情。
    豈但沈疴愈,能令老眼明。
    無嫌數呼喚,政爾一殷兄。

    * 關于西湖的詩詞 描寫西湖的詩詞 帶有西湖的詩詞 包含西湖的古詩詞(992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