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蟲羅的詩詞(158首)

    141 《次韻晁無斁夏雨》 宋·陳師道

    咫尺隔山海,作書問如何。
    蟻垤既畜糧,蛙窟如鳴鼉。
    積暑復一雨,斧斫仍手摩。
    鉤窗欲懸麻,出門已橫河。

    142 《送元圣庾縣丞之官泉南》 宋·李廌

    漫郎老猗玗,紫芝于蒍于。
    二元皆國器,位卑德有余。
    嗟公有祖德,官況復不如。
    平生志引大,英爽凌太虛。

    143 《感歌行》 宋·李新

    春陌露草悲銅駝,漢宮秋吹驚紈羅。
    北蟲成塵天峨峨,鐵牛古背橫黃河。
    蘭陵千篇窮愁死,屠狗一劍袪群魔。
    酒闌感概姒如軻,兩眼耀日云生波。
    是時功名當如何,癡兒堅女徒悲歌。

    144 《次韻巖起曉晴》 宋·李彌遜

    白衣蒼狗暗還明,造物何心聽改更。
    雨足龜魚方得計,日高蛙黽自消聲。
    浮溪荇帶羅初展,粘壁蟲書字不成。
    正喜太清無點綴,慘舒誰復較陰晴。

    145 《雜詩四首》 宋·王之望

    春蠶口吐絲,生人皆仰供。
    蜘蛛絲滿腹,祗能打飛蟲。
    衣服與網羅,利害豈可同。
    蠶生旬月老,蜘蛛無春冬。

    146 《峽中賦百韻》 宋·李流謙

    振奇欲何夸,頗疑造物者。
    兩山擘其間,放此江東瀉。
    不知太古前,宇宙孰壞冶。
    疏鑿著夏書,固自人力假。

    147 《趙資政建三層樓中層藏書》 宋·樓鑰

    危樓杰立潭府雄,仰望驚瞿何穹窿。
    擎以八柱真良工,恍如木天移海東。
    扶欄三級橫復縱,八窗交映光玲瓏。
    更上一層迥不同,歷覽萬象俱空濛。

    148 《梅口遣興》 宋·蘇泂

    屏跡甘衡陋,馳書捷置郵。
    擊匏成潦倒,行李當嬉游。
    偶往無前約,明知不自由。
    米鹽嗔婦問,書劍惜兒留。

    149 《贈彭花翁牡丹障》 宋·姚勉

    洛之花圖歐公詩,驚怪天巧呈新枝。
    自言當時記者數十種,姚魏后有潛溪緋。
    蜀之花圖景仁句,香雪蕊金藏不露。
    徑圍三尺瑞云紅,尚有二花添未具。

    150 《贈王生》 宋·姚勉

    三年刻楮多苦心,不龜手方只百金。
    近來自笑巧成拙,舍去二藝趨雞林。
    文章小巧蟲雕刻,大巧天機五云色。
    單傳此印到人間,君亦當成近朱赤。

    151 《贈畫師二首》 宋·姚勉

    胸藏天巧錦云梭,萬象都收入網羅。
    只作蟲魚非磊落,安排手筆寫山河。

    152 《靈隱寺行呈伏虎巖》 宋·方回

    蓬萊水淺塵幾揚,歷劫不動此道場。
    黃金何年佛氏土,白云自古仙人鄉。
    吾故不能知鴻荒,嘗聞許由避陶唐。
    南巡會稽憶夏后,西渡浙水傳秦皇。

    153 《偈頌一百零四首》 宋·釋紹曇

    秋氣肅金,秋晹鏖戰。
    林間秋葉片片凋零,砌下秋蟲聲凄怨。
    滿眼聽不聞,滿耳覷不見。
    聽得聞,覷得見,聲前句后新羅箭。

    154 《偈頌三十首》 宋·釋印肅

    眾生本是佛,悟了一體同。
    若人不達本,逐末走西東。
    君子當務本,本立佛性同。
    通一萬事畢,終不被塵籠。

    155 《偈頌一百六十首》 宋·釋宗杲

    夜來兔子趕大蟲,天明走入無何有。
    月下珊瑚長數枝,萬象森羅齊稽首。
    拄杖子,不唧{左口右留},渠儂卻善分妍丑。
    李公爛醉絕倒時,元是張公吃村酒。
    報諸人,急回首,切忌疾狂外邊走。

    156 《和丘與權秘校詠寶寄林成之進士》 宋·蘇頌

    天下豈無寶,此寶常曠乏。
    渾然肖天質,不與璆璠雜。
    萬產蓄精粹,百靈常護押。
    天王得而興,人事留豈盍。

    157 《和樓尚賦趙大資大資重樓柏梁體》 宋·孫應時

    浙中巖壑天下雄,越絕宛委吳穹窿。
    鐘奇角秀勞神工,復有四明冠南東。
    云南云北森橫縱,仟圣所宅光蔥瓏。
    公樓極覽面面同,江霏海日開冥濛。

    158 《四明山記游八十韻》 宋·孫應時

    平生抱遐尚,撫劍遠行游。
    跡謝聲利牽,心與巖壑謀。
    東征泛滄海,南驚逾丹丘。
    西登峨峨嘯,北望關隴愁。

    * 關于蟲羅的詩詞 描寫蟲羅的詩詞 帶有蟲羅的詩詞 包含蟲羅的古詩詞(158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