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虎虎的詩詞(474首)

    161 《游虎丘山》 宋·吳從善

    樂聲隨轉闔閭城,檣杪無風水自平。
    不待尊前催畫燭,落霞明月送船行。

    162 《游虎丘山》 宋·吳從善

    兩岸黃堆罷亞香,月波金瀉亂波光。
    不驅風露歸囊錦,安得新詩郁鬯涼。

    163 《游虎丘》 宋·楊頤

    盡日憑高步臺閣,意氣飄然擺羈縛。
    靈蹤絕跡萬千狀,群玉排青插寥廓。
    點頭巨石勢欲動,突立試劍峭如削。
    劍池在嶺不憚浚,造化神工巧鐫鑿。

    164 《龍虎山》 宋·易性中

    云氣蓬萊近,山陰草樹香。
    御風不知遠,仙骨已清涼。

    165 《游虎邱》 宋·余伯皋

    才出閶門望虎邱,馬行沖雨上扁舟。
    綠楊碧草沿溪岸,白水青苗滿稻疇。
    云霧黯然方潤溽,山林蕞爾自清幽。
    吳王邱墓分無所,英氣猶依劍石留。

    166 《挽陳郡倅用虎妻朱安人》 宋·余謙一

    闔郡無男子,夫人可奈何。
    平生羞蔡琰,一死伴湘娥。
    門盍來旌表,鄰應輟杵歌。
    潘郎家國恨,怪得鬢絲多。

    167 《挽陳郡倅用虎妻朱安人》 宋·余謙一

    太息睢陽事,重圍保障孤。
    兄公能死節,女子亦捐軀。
    半被金閨婿,孤燈自發姑。
    百年遺恨處,風雨暗環湖。

    168 《游虎丘巖偶題壁韻葉因分字聯句》 宋·余子侯

    一室函滄海,群公半列侯。
    放懷追許謝,洗耳笑巢由。
    花暖蜂相趁,泥香燕自求。
    杖藜窮勝境,染筆記春游。

    169 《登虎丘寺》 宋·趙善俊

    我有家山與茂林,閉門肯復事幽尋。
    偶來千古云巖寺,洗盡三生宦海心。
    竹綆不停泉溜暗,苔花難掩劍痕深。
    秋晴借得重陽意,領客登高共醉吟。

    170 《游虎丘》 宋·趙士宇

    脫身到泉石,釣具一篷舟。
    澗險松筠合,山深宮殿秋。
    角巾可投檄,尊酒且澆愁。
    甚愧阮宣子,青錢掛杖頭。

    171 《游虎丘》 宋·趙彥橚

    文書窮日幾時休,得得尋幽到虎丘。
    望處平蕪迷遠近,林端飛鳥去夷猶。
    吳王事古遺人恨,西子名存逝水流。
    從昔邦君多賦詠,可無一事繼前修。

    172 《游虎丘見瞎堂扁額有感》 宋·趙月泉

    入山認得本來蹤,識破機關境界同。
    水自東流山自秀,因緣只在笑談中。

    173 《游虎丘》 宋·鄭覺民

    丘壑癖所耽,從游虎踞巖。
    山形藏古寺,泉脈涌幽潭。
    遠望悲陳跡,清禪任閉庵。
    繇來賢達士,捷徑鄙終南。

    174 《伏虎崖》 宋·鄭瀛

    西崖有虎憑其威,凜然百獸不敢窺。
    眾山厭倒勢莫敵,磅礴萬古誰能驅。
    鄉人好利不知計,翦毛伐骨何太厲。
    安知此虎不汝欺,長作吾家一屏蔽。

    175 《龍虎頌》 宋·周無所住

    龍虎猖狂,心念炎烈。
    慧劍才揮,二獸俱滅。

    176 《答祿將軍射虎行》 元·迺賢

    將軍部曲瀚海東,三千鐵騎精且雄。
    久知天命屬真主,奮身來建非常功。
    世祖神謨涵宇宙,坐使英雄皆入彀。
    十年轉戰淮蔡平,帳下論功封太守。

    177 《龍虎臺應制》 元·馬祖常

    龍虎臺高秋意多,翠華來日似鸞坡。
    天將山海為城塹,人倚云霞作綺羅。
    周穆故慚《黃竹賦》,漢高空奏《大風歌》。
    西京巡省非行幸,要使蒼生樂至和。

    178 《虎丘寺留題》 元·張昱

    莓苔欲遍盤陀石,知是梁朝古道場。
    陳跡謾驚成俯仰,空門元不預興亡。
    白漫天上俱兵氣,赤伏池中是劍光。
    如會五公重說法,勸教東海莫栽桑。

    179 《游虎丘》 元·郭麟孫

    海峰何從來?平地涌高嶺。
    去城不七里,幻此幽絕境。
    芳游坐遲暮,無物惜余景。
    樹暗云巖深,花落春寺靜。

    180 《三月三日重游虎丘》 元·郭麟孫

    細雨霏霏不濕衣,山前山后亂鶯飛。
    過橋春色緋桃樹,臨水人家白板扉。
    此地酒簾邀我醉,隔船簫鼓送人歸。
    清游恐盡今朝樂,回首閶門又夕暉。

    * 關于虎虎的詩詞 描寫虎虎的詩詞 帶有虎虎的詩詞 包含虎虎的古詩詞(474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