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荊柴的詩詞(283首)

    61 《九嘆》 兩漢·劉向

    逢紛
    伊伯庸之末胄兮,諒皇直之屈原。
    云余肇祖于高陽兮,惟楚懷之嬋連。
    原生受命于貞節兮,鴻永路有嘉名。

    楚辭

    62 《次韻雪后書事二首》 宋·朱熹

    惆悵江頭幾樹梅,杖藜行繞去還來。
    前時雪壓無尋處,昨夜月明依舊開。
    折寄遙憐人似玉,相思應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鴉起,卻望柴荊獨自回。

    懷友憂慮

    63 《盤豆鋪南李翁園》 宋·宗澤

    李翁臥亭午,春深掩柴荊。
    忽聞風雨響,疑是勤王兵。

    64 《滿庭芳 寄友人 永樂大典一萬四千三百八十一》 金朝·吳激

    柳引青煙,花傾紅雨,老來怕見清明。
    欲行還住,天氣弄陰晴。
    是處吹簫巷陌,衫襟漬、春酒如餳。
    溪橋畔,涓涓流水,雞犬靜柴荊。

    65 《老農十首》 宋·曾協

    荷笠腰鐮醉裹回,和衣臥處息如雷。
    定無門外催租吏,贏得柴荊日晏開。

    66 《宿卓水》 元·許衡

    寒釭挑盡火重生,竹有清聲月自明。
    一夜客窗眠不穩,卻聽山犬吠柴荊。

    67 《三月三日期黃許二山人游覽不至因寄》 明·張羽

    曜靈無停機,四序互相更。
    唯有暮春節,在昔重其名。
    姬旦城洛邑,多士方來并。
    羽觴隨流波,逸語存遺聲。

    68 《出居庸》 金朝·蔡珪

    亂石妨車轂,深沙困馬蹄。
    天分斗南北,人向日東西。
    側腳柴荊短,平頭土舍低。
    山花三兩樹,笑殺武陵溪。

    69 《木皮散人鼓詞》 清·賈鳧西

    釋悶懷,破岑寂,只照著熱鬧處說來。
    十字街坊,幾下捶皮千古快;
    八仙桌上,一聲醒木萬人驚。
    鑿破混沌作兩間,

    70 《哀甬東》 清·李鄴嗣

    篳栗頻吹斷,經旬敢一行。
    巷初投犬吠,市稍賀人聲。
    家在移前盡,身從定后驚。
    太平真足慕,容易偃柴荊。

    71 《疏齋以舊作題淵明歸來圖詩見贈依韻奉和》 宋·潘從大

    公歸為三徑松,取節荊軻讎祖龍,平生大義要其終。
    遁身甘混田舍翁,肯隨一世皆尚同。

    72 《古詩四首呈劉行簡給事丈》 宋·龐謙孺

    一室守丘壑,四海無遐想。
    樂此鄰里歡,坐閱草木長。
    燕寢北窗下,枕幾遂俯仰。
    清風動柴荊,白日照窮巷。
    接目有佳色,到耳無驚響。
    樂哉心跡安,庶保神氣養。
    百年茅檐舊,邈矣千載上。

    73 《句》 宋·唐人機軸

    風暖柴荊鳥語幽,麥高麻矮野桑柔。

    74 《秦郵晚泊》 宋·王綸

    水宿風餐第幾程,落帆剛趁晚霞明。
    村醪小飲不成醉,明月推篷初欲生。
    自愧菲才膺閒命,誰能高臥閉柴荊。
    茫茫家國偏多感,靜聽漁榔斷續聲。

    75 《送黃公擇還故山》 宋·元溥

    惜解鷗邊纜,愁分柳下襟。
    柴荊方永晝,草樹復連陰。
    煮茗泉須沽,燒香火放深。
    是中真富貴,莫受二毛侵。

    76 《次康侯韻》 明·胡欽華

    野寺人來少,門前落葉平。
    空階書竹影,靜院語松聲。
    石獺寒江涸,霜林曉日明。
    山僧相送罷,復作掩柴荊。

    77 《龍洲書齋新霽客至》 明·胡直

    芳洲綺樹接江城,曲巷回軒霧細生。
    弱柳窗中銜宿雨,游絲水面帶新晴。
    林花點草粗成字,山鳥呼朋自有名。
    臥病一春蘿徑滿,君來時復掃柴荊。

    78 《寄沈大經》 明·劉泰

    吳山山下隱君家,靜掩柴荊絕市嘩。
    徑小黑翻飛去燕,池香紅點落來花。
    借書不受銀瓶酒,待客惟烹石鼎茶。
    想得長齋依繡佛,白云窗戶閱《楞伽》。

    79 《劉將軍歌送勛甫帥師援遼》 明·馬之駿

    己未東天五星斗,遼海波腥土花臭。
    時聞鄰火泣黃昏,坐見狼烽欺白晝。
    天子甘泉移日曛,金符十道飛紛紜。
    山西燕頷自有種,鄴下黃須故不群,南陽趣起劉將軍。

    80 《待柴荊》 明·汪鉞

    朝尋白云去,暮將白云歸。
    寥寥窮巷中,懸燈未掩扉。

    * 關于荊柴的詩詞 描寫荊柴的詩詞 帶有荊柴的詩詞 包含荊柴的古詩詞(283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