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箏的詩詞(91首)

    41 《春日皇甫司勛見過余出小鬟以琶侑觴司勛為》 明·何良俊

    歌珠歷落本清圓,更遣流泉亂拂弦。
    好取使君留一顧,故將誤曲唱當筵。

    42 《春日皇甫司勛見過余出小鬟以琶侑觴司勛為》 明·何良俊

    簾同夏亶真成陋,床類楊褒亦太寒。
    不是窈娘容絕世,何妨日日借人看。

    43 《春日花前聽李節歌作張王屋黃質山每夸余以》 明·何良俊

    瘦鶴支離病客身,黃鶯嬌小帝城春。
    花前莫遣清尊歇,頭上應添白發新。
    縱飲已忘身外事,當歌且惜眼中人。
    秦淮花月如天上,幾欲乘槎一問津。

    44 《乙卯八月余觴客青溪之上坐有李節鳴質山詠》 明·何良俊

    哀音裊裊出重幃,羈客仙仙思欲飛。
    弦滑酒香花正好,不辭零露夜沾衣。

    45 《聞詩》 明·黃圣生

    月照高樓彈玉,泠泠飛峽瀉寒冰。
    羈人一聽陽春曲,不畏秋風客秣陵。

    46 《聞》 明·康海

    寶靨西鄰女,鳴傍玉臺。
    秋風孤鶴唳,落日百泉洄。
    座客皆驚引,行云欲下來。
    不知弦上曲,清切為誰哀。

    47 《聞詩》 明·盛仲交

    酒清香藹夜搊,弦上涼生六月冰。
    但許風流擅南館,不教飛夢繞西陵。

    48 《聞詩》 明·文休承

    泠泠寒玉瀉秦,片片清聲似斷冰。
    一曲渾疑李憑在,不知秋旅是金陵。

    49 《聞詩》 明·張玄超

    披帷月底理鳴,哀調澄于鏡里冰。
    試使楚王聞一曲,可憐應不數安陵。

    50 《次韻景文山堂聽三首》 宋·蘇軾

    忽憶韓公二妙姝,琵琶韻落空無。
    猶勝江左狂靈運,空斗東昏百草須。
    馬上胡琴塞上姝,鄭中丞后有人無。
    詩成畫燭飄金燼,八尺英公欲燎須。
    荻花楓葉憶秦姝,切切幺弦細欲無。
    莫把胡琴挑醉客,回看霜戟褚公須。

    51 《謝唐德明惠》 宋·楊萬里

    高人愛如愛玉,忍口不餐要添竹。
    云何又遣十輩來,昏花兩眼為渠開。
    販夫束縛向市賣,外強中乾美安在。
    錦紋猶帶落花泥,不論燒煮兩皆奇。
    豬肝累人真可作,以筍累公端不惡。

    52 《李留後家聞坐上作》 宋·歐陽修

    不聽哀二十年,忽逢纖指弄鳴弦。
    ◇蠻巧囀花間舌,嗚咽交流冰下泉。
    常謂此聲今已絕,問渠從小自誰傳。
    樽前笑我聞彈罷,白發蕭然涕泫然。

    53 《聽》 宋·姜特立

    鶢鶋設鐘鼓,固已非所樂。
    我今對秦,聽之亦藐藐。
    老人難遣日,藉此慰牢落。
    此意只有知,勿令兒輩覺。

    54 《聽》 宋·姚勉

    春檐雪乾初日長,簾花深壓梅影香。
    美人帳中午睡起,釵橫鬢亸慵添妝。
    文窗窈窕鮫綃綠,臥按古橫漆玉。
    微揎翠袖露春蔥,學弄梁州初遍曲。

    55 《舟中夜聞彈》 宋·胡仲弓

    艤舟尋近岸,余興月明中。
    鼓瑟人何在,彈意略同。
    聲和隨去浪,調古動悲風。
    爭甲無由見,清音出繡櫳。

    56 《過彈峽》 宋·李復

    悠悠薄洛水,東出彈峽。
    昔人感秋聲,舞躍中音節。
    我來跨官馬,屢渡隨曲折。
    水寒石齒澀,鳴調苦悲咽。

    57 《李湖州孺人彈歌》 唐·顧況

    武帝升天留法曲,凄情掩抑弦柱促。
    上陽宮人怨青苔,此夜想夫憐碧玉。
    思婦高樓刺壁窺,愁猿叫月鸚呼兒。

    58 《王郎中妓席五詠·》 唐·顧況

    秦聲楚調怨無窮,隴水胡笳咽復通。
    莫遣黃鶯花里囀,參差撩亂妒春風。

    59 《風》 唐·司空曙

    高風吹玉柱,萬籟忽齊飄。
    颯樹遲難度,縈空細漸銷。
    松泉鹿門夜,笙鶴洛濱朝。
    坐與真僧聽,支頤向寂寥。

    抒懷孤寂愁苦

    60 柱子》 唐·朱灣

    散木今何幸,良工不棄捐。
    力微慚一柱,材薄仰群弦。
    且喜聲相應,寧辭跡屢遷。
    知音如見賞,雅調為君傳。

    * 關于箏的詩詞 描寫箏的詩詞 帶有箏的詩詞 包含箏的古詩詞(91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