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籠池的詩詞(277首)

    21 《池中雙鴨甚馴籠贈古靈陳仲》 宋·李洪

    雙鳧蕩漾小池幽,荷葉田田兩見秋。
    卻恨主人官滿去,荒陂野水狎輕鷗。

    22 《池中雙鴨甚馴籠贈古靈陳仲》 宋·李洪

    飯馀臨檻數龜魚,蛙黽跳浪亦任渠。
    籠寄雙鳧古靈去,不因羽客換鵝書。

    23 《歸自鄂雙蓮生于后池偶作再寄紫微》 宋·岳珂

    巋然康戶山,獨秀蓮花峰。
    派為濂溪源,下有愛蓮翁。
    絕學嗣洙泗,千載同清風。
    書堂二池間,浮翠籠輕紅。

    24 《宿天池》 宋·孔武仲

    我思廬山游,發與自年少。
    偶來得閑侶,更欲窺眾妙。
    幽林穿蒙籠,青峰上險峭。
    遙看天池路,一線在巖徼。

    25 《失群雁》 唐·盧照鄰

    三秋北地雪皚皚,萬里南翔渡海來。
    欲隨石燕沉湘水,試逐銅烏繞帝臺。
    帝臺銀闕距金塘,中間鹓鷺已成行。

    26 《在郡秋懷二首》 唐·張九齡

    秋風入前林,蕭瑟鳴高枝。
    寂寞游子思,寤嘆何人知。
    宦成名不立,志存歲已馳。
    五十而無聞,古人深所疵。

    27 《奉和幸新豐溫泉宮應制》 唐·徐彥伯

    姬典歌時邁,虞篇記省方。
    何如黑帝月,玄覽白云鄉。
    翠仗縈船岸,明旆應萯陽。
    風搖花眊彩,雪艷寶戈芒。

    28 《久戍邊城有懷京邑》 唐·駱賓王

    擾擾風塵地,遑遑名利途。
    盈虛一易舛,心跡兩難俱。
    弱齡小山志,寧期大丈夫。
    九微光賁玉,千仞忽彈珠。

    29 《游洞庭湖湘》 唐·張說

    緬邈洞庭岫,蔥蒙水霧色。
    宛在太湖中,可望不可即。
    剖竹守窮渚,開門對奇域。
    城池自縶籠,纓綬為徽纆.

    30 《人日重宴大明宮恩賜彩縷人勝應制》 唐·鄭愔

    瓊殿含光映早輪,玉鸞嚴蹕望初晨。
    池開凍水仙宮麗,樹發寒花禁苑新。
    佳氣裴回籠細網,殘霙淅瀝染輕塵。
    良時荷澤皆迎勝,窮谷晞陽猶未春。

    31 《寄趙七侍御》 唐·李華

    搖槳曙江流,江清山復重。
    心愜賞未足,川迥失前峰。
    凌灘出極浦,曠若天池通。
    君陽青嵯峨,開拆混元中。

    32 《傷韋令孔雀詞》 唐·王建

    可憐孔雀初得時,美人為爾別開池。
    池邊鳳凰作伴侶,羌聲鸚鵡無言語。
    雕籠玉架嫌不棲,夜夜思歸向南舞。

    33 《宮詞一百首》 唐·王建

    蓬萊正殿壓金鰲,紅日初生碧海濤。
    閑著五門遙北望,柘黃新帕御床高。
    殿前傳點各依班,召對西來八詔蠻。
    上得青花龍尾道,側身偷覷正南山。

    女子宮怨

    34 《拜昭陵過咸陽墅》 唐·權德輿

    季子乏二頃,揚雄才一廛。
    伊予此南畝,數已逾前賢。
    頃歲辱明命,銘勛鏤貞堅。
    遂茲操書致,內顧增缺然。

    35 《拜昭陵過咸陽墅》 唐·權德輿

    季子乏二頃,揚雄才一廛。
    伊予此南畝,數已逾前賢。
    頃歲辱明命,銘勛鏤貞堅。
    遂茲操書致,內顧增缺然。

    36 《登郡前山》 唐·羊士諤

    洛陽歸客滯巴東,處處山櫻雪滿叢。
    峴首當時為風景,豈將官舍作池籠。

    37 《春日朝罷呈臺中寮友》 唐·羊士諤

    退食鹓行振羽儀,九霄雙闕迥參差。
    云披彩仗春風度,日暖香階晝刻移。
    玉樹籠煙鳷鵲觀,石渠流水鳳凰池。
    時清執法慚無事,未有長楊漢主知。

    38 《送惠師(愈在連州與釋景常、元惠游·惠師即元惠也)》 唐·韓愈

    惠師浮屠者,乃是不羈人。
    十五愛山水,超然謝朋親。
    脫冠剪頭發,飛步遺蹤塵。
    發跡入四明,梯空上秋旻.

    39 《東都遇春》 唐·韓愈

    少年氣真狂,有意與春競。
    行逢二三月,九州花相映。
    川原曉服鮮,桃李晨妝靚。
    荒乘不知疲,醉死豈辭病。

    40 《閑游二首》 唐·韓愈

    雨后來更好,繞池遍青青。
    柳花閑度竹,菱葉故穿萍。
    獨坐殊未厭,孤斟詎能醒。
    持竿至日暮,幽詠欲誰聽。

    * 關于籠池的詩詞 描寫籠池的詩詞 帶有籠池的詩詞 包含籠池的古詩詞(277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