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竹的詩詞(2494首)

    521 《贄管樓》 宋·趙時韶

    天生賢佐福閩州,袞舄熒煌尚墨頭。
    司馬公留民可活,管夷吾在世何優。
    東南人物幾華屋,今古乾坤一樓。
    三萬卷書三尺劍,男兒事業要伊周。

    522 《和李侍郎移》 宋·鄭將

    仲夏迷日,長竿帶筍移。
    地生宜雨潤,根淺畏風吹。
    斸破尚未階蘚,添成宿鳳枝。
    子猷清灑意,應與渭川期。

    523 《林翁求跋》 宋·朱南杰

    何物耐交情,林翁借名。
    霜嚴不改操,風勁鎮長清。
    袖里森珠玉,胸中富甲兵。
    江湖莫相笑,已播逸民聾。

    524 《鶴林寺院》 宋·朱省齋

    鶴林古院,馬素舊松關。
    草合門前路,云埋寺后山。
    花神千載去,僧話片時閑。
    滿壁瑰奇句,慚窺豹一斑。

    525 《庭》 宋·祝慶夫

    庭前修長瑯玕,任是隆冬不畏寒。
    戛玉篩金承雨露,亭亭青翠拂云端。

    526 《和鐵厓《西湖枝》 元·潘純

    云髻高梳鬢不分,掃除虛室事元君。
    新糊白紙屏風上,盡畫蓬萊五色云。

    527 《西湖枝詞(三首)》 元·錢惟善

    春日高樓聞枝,梨花如雪柳如絲。
    珠簾不被東風卷,只有空梁燕子知。

    528 《次所和所詩奉柬(四首)》 元·黃公望

    里行廚常準備,濁醪不用惱比鄰。
    文章尊俎朝朝醉,花果園林處處春。

    529 《春晚過程溪用韻》 明·陳鐸

    春日春盤薦白魚,地幽全勝野人居。
    詩篇靜閱新晴后,茶臼閑敲午夢余。
    花落語鶯還在樹,深流水細通渠。
    將軍莫厭過從數,幾日東橋有報書。

    530 西草堂為曹汝器賦》 明·陳顥

    新構茅堂就西,渭川千畝共襟期。
    清風掃榻秋來早,蒼雪團陰月到遲。
    插棘每遮東面筍,脫巾還掛北邊枝。
    尋君記得曾留宿,日出三竿尚不知。

    531 《題姜舜民深處次蘇雪溪韻》 明·陳顥

    結茅里似巖棲,面面窗開翠色迷。
    長聽雨來虛榻外,不知日轉曲闌西。
    奚奴掃地收新籜,吟客敲門看舊題。
    幾欲相尋無路入,鷓鴣何處隔煙啼。

    532 枝詞·荷葉田田柳葉垂》 明·陳薦夫

    荷葉田田柳葉垂,千船萬船多女兒。
    與郎暗約花間去,不唱《枝》知是誰。

    533 《水居》 明·高棅

    清溪入云木,隱處林塘深。
    微月到流水,泠泠間琴。
    虛聲起遙聽,天影澄遠心。
    余亦鸞鶴群,將期此投簪。

    534 間聽反舌鳥》 明·孤松秀上

    細靄輕嵐散林,搘頤小坐聽晨禽。
    未蒸花氣機偏澀,乍寫春聲意獨深。
    緩引易調多種舌,瑣言難竟一生心。
    何如隱忍過殘臘,末路風煙恐不禁。

    535 《黃鶴山人墨》 明·古春蘭公

    共清妍,鮮飆動渭川。
    鷓鴣啼楚雨,帝子泣湘煙。
    秋意生簾幕,寒光照簡編。
    百年空見畫,黃鶴已成仙。

    536 《題》 明·古春蘭公

    一夜窗雨,秋聲入夢聞。
    都將枝上淚,灑遍九疑云。

    537 《贈星人胡軒》 明·歸有光

    軒曉星晷,解剝究玄理。
    試以廝養卒,一一見出處。
    予欲老江干,因君忽奮起。
    戒涂上帝京,老驥思千里。
    吾豈富貴徒,此意共誰語。
    君來訪我時,冰雪躡穿履。
    風吹漆紗巾,使我常念汝。

    538 《梅都尉園看》 明·林登秀

    人去秦臺尚青,四時疑有彩云停。
    霜中節凜孤臣操,地下根分貴主靈。
    三徑陰森連舊闕,半溪煙雨暗荒亭。
    孤枝為染虹橋血,化碧竿頭似有腥。

    539 《蘭畫》 明·劉溥

    湘江雨晴白云濕,湘妃愁抱香蘭泣。
    望望夫君去不還,佩珠落盡無人拾。
    碧天秋冷明月多,千里洞庭橫白波。
    請君莫唱《枝》曲,水遠山長其奈何。

    540 《次沈陶庵題石田有莊韻》 明·劉英

    愛汝東莊多種,旁人錯認是湘川。
    敲門僧立秋陰里,避雨猿啼屋角邊。
    最喜談詩揮白拂,間因憩樹濯清泉。
    相過定與髯張約,同棹輕舟破暝煙。

    * 關于竹的詩詞 描寫竹的詩詞 帶有竹的詩詞 包含竹的古詩詞(2494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