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稻粱的詩詞(302首)

    41 《病中對病鶴》 唐·白居易

    同病病夫憐病鶴,精神不損翅翎傷。
    未堪再舉摩霄漢,只合相隨覓稻粱
    但作悲吟和嘹唳,難將俗貌對昂藏。
    唯應一事宜為伴,我發君毛俱似霜。

    42 《有雙鶴留在洛中忽見劉郎中依然鳴顧劉因為鶴嘆…答之》 唐·白居易

    辭鄉遠隔華亭水,逐我來棲緱嶺云。
    慚愧稻粱長不飽,未曾回眼向雞群。
    荒草院中池水畔,銜恩不去又經春。
    見君驚喜雙回顧,應為吟聲似主人。

    43 《送鶴與裴相臨別贈詩》 唐·白居易

    司空愛爾爾須知,不信聽吟送鶴詩。
    羽翮勢高寧惜別,稻粱恩厚莫愁饑。
    夜棲少共雞爭樹,曉浴先饒鳳占池。
    穩上青云勿回顧,的應勝在白家時。

    44 《孤雁》 唐·許渾

    昔年雙頡頏,池上靄春暉。
    霄漢力猶怯,稻粱心已違。
    蘆洲寒獨宿,榆塞夜孤飛。
    不及營巢燕,西風相伴歸。

    45 《賦得雞》 唐·李商隱

    稻粱猶足活諸雛,妒敵專場好自娛。
    可要五更驚曉夢,不辭風雪為陽烏。

    46 《雨》 唐·李商隱

    摵摵度瓜園,依依傍竹軒。
    秋池不自冷,風葉共成喧。
    窗迥有時見,檐高相續翻。
    侵宵送書雁,應為稻粱恩。

    47 《病鶴》 唐·項斯

    青云有意力猶微,豈料低回得所依。
    幸念翅因風雨困,豈教身陷稻粱肥。
    曾游碧落寧無侶,見有清池不忍飛。
    縱使他年引仙駕,主人恩在亦應歸。

    48 《失鶴二首》 唐·薛能

    偶背雕籠與我違,四方端佇竟忘歸。
    誰家白日云間見,何處滄洲雨里飛。
    曾啄稻粱殘粒在,舊翹泥潦半蹤稀。

    49 《失鶴二首》 唐·薛能

    偶背雕籠與我違,四方端佇竟忘歸。
    誰家白日云間見,何處滄洲雨里飛。
    曾啄稻粱殘粒在,舊翹泥潦半蹤稀。

    50 《贈方處士》 唐·李群玉

    白衣方外人,高閑溪中鶴。
    無心戀稻粱,但以林泉樂。
    赤霄終得意,天池俟飛躍。
    歲晏入帝鄉,期君在寥廓。

    唐詩三百首悼亡追憶思念

    51 《自澧浦東游江表,途出巴丘,投員外從公虞》 唐·李群玉

    短翮后飛者,前攀鸞鶴翔。
    力微應萬里,矯首空蒼蒼。
    誰昔探花源,考槃西岳陽。
    高風動商洛,綺皓無馨香。

    52 《池州封員外郡齋雙鶴丹頂霜翎仙態浮曠罷政之日因呈此章》 唐·李群玉

    瀟灑二白鶴,對之高興清。
    寒溪侶云水,朱閣伴琴笙。
    顧慕稻粱惠,超遙江海情。
    應攜帝鄉去,仙闕看飛鳴。

    53 《送房處士閑游》 唐·李群玉

    采藥陶貞白,尋山許遠游。
    刀圭藏妙用,巖洞契冥搜。
    花月三江水,琴尊一葉舟。
    羨君隨野鶴,長揖稻粱愁。

    54 《旅游番禺獻涼公》 唐·李群玉

    帝鄉群侶杳難尋,獨立滄洲歲暮心。
    野鶴棲飛無遠近,稻粱多處是恩深。

    55 《旅游番禺獻涼公》 唐·李群玉

    帝鄉群侶杳難尋,獨立滄洲歲暮心。
    野鶴棲飛無遠近,稻粱多處是恩深。

    56 《社日村居(一作王駕詩)》 唐·張演

    鵝湖山下稻粱肥,豚阱雞棲對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57 《正樂府十篇·惜義鳥》 唐·皮日休

    商顏多義鳥,義鳥實可嗟。
    危巢末累累,隱在栲木花。
    他巢若有雛,乳之如一家。
    他巢若遭捕,投之同一羅。

    58 《太湖詩·包山祠》 唐·皮日休

    白云最深處,像設盈巖堂。
    村祭足茗粣,水奠多桃漿。
    箘uM突古砌,薜荔繃頹墻。
    爐灰寂不然,風送杉桂香。

    59 《》 唐·陸龜蒙

    詞賦曾夸鸀鳿流,果為名誤別滄洲。
    雖蒙靜置疏籠晚,不似閑棲折葦秋。
    自昔稻粱高鳥畏,至今珪組野人仇。
    防徽避繳無窮事,好與裁書謝白鷗。

    60 《夜泊詠棲鴻》 唐·陸龜蒙

    可憐霜月暫相依,莫向衡陽趁逐飛。
    同是江南寒夜客,羽毛單薄稻粱微。

    唐詩三百首送別友情

    * 關于稻粱的詩詞 描寫稻粱的詩詞 帶有稻粱的詩詞 包含稻粱的古詩詞(302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