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破五的詩詞(947首)

    121 《正月五日出郊至金石臺》 宋·陸游

    開歲多休暇,官身亦暫閑。
    樓臺先晝永,花柳向春慳。
    啼鳥隨游轡,和風愜醉顏。
    更憐歸路好,破墨數峰山。

    122 《故蜀別苑在成都西南十五六里梅至多有兩大樹》 宋·陸游

    昔年曾賦西郊梅,茫茫去日如飛埃。
    即今衰病百事嬾,陳跡未忘猶一來。
    蜀王故苑犁已遍,散落尚有千雪堆。
    珠樓玉殿一夢破,煙蕪牧笛遺民哀。

    123 《被酒徑臥比覺已五鼓矣》 宋·陸游

    俗事驅人挽不回,經年無地濯氛埃。
    酒酣稍覺客愁破,睡覺忽聞山雨來。
    窗外樹寒無鳥宿,壼中水暖有梅開。
    五更欲起先惆悵,燭下文書已作堆。

    124 《一百五日行》 宋·陸游

    一百五日東郊時,陂塘水滿雨如絲。
    人家青煙不禁火,俚俗豈復思子推?舊墳年多木已拱,新墳積土高累累。
    老鴉飛鳴銜肉去,紙錢雨濕掛樹枝。
    深松茂柏死自樂,地下應笑生人悲。

    125 《破屋嘆》 宋·陸游

    我年四十時,筑舍受一廛;歲月不貸人,殆將五十年。
    初非楩柟材,既久理豈全。
    慘淡窘風雨,亦復補破穿。
    竹椽與繩樞,豈敢求牢堅。

    126 《五鼓自簇橋入府》 宋·陸游

    曉月有余光,秋樹無濃影。
    野煙浩無際,陂路行愈永。
    堰聲何澎湃,露氣正凄冷。
    忽然客愁破,更覺詩律整。
    昔人千載意,忙里一笑領。
    山林豈難歸,吾計自不猛。

    127 《感秋五首》 宋·楊萬里

    昨扇猶午攜,今裳覺晨單。
    起來且復臥,未敢窺柴關。
    不知病至此,為復老使然。
    平生性剛燥,畏熱長喜寒。

    128 《舟過安仁五首》 宋·楊萬里

    渭川千頃在詩胸,不管屠羊肆里空。
    蹈破菜園妨底事,莫教蹈到竹園中。

    129 《曉過丹陽縣五首》 宋·楊萬里

    風從船里出船前,漲起簾幃紫拂天。
    點檢風來無處覓,破窗一隙小於錢。

    130 《蕙花初開五言》 宋·楊萬里

    幽人非愛山,出山將何之。
    山居種蘭蕙,歲寒久當知。
    初蓺止百畝,余地惜奚為?
    先生無廣居,千巖一茅茨。

    131 《餞趙子直制置閣學侍郎出帥益州,分"未到五》 宋·楊萬里

    錦水花潭照碧油,西清學士舊鰲頭。
    隨身琴鶴如清獻,治蜀功名更武侯。
    無脫十行看暮召,不應三峽隔辰猶。
    垂楊管得人離別,舞破春風勸玉舟。

    132 《過新開湖五首》 宋·楊萬里

    遠遠人煙點樹梢,船門一望一魂消。
    幾行野鴨數聲鴈,來為湖天破寂寥。

    133 《午熱登多稼亭五首》 宋·楊萬里

    柳外花邊忽颯然,好風一點破愁顏。
    岸巾獨倚千尋樹,閑看南云度北山。

    134 《薌林五十詠·菊坡》 宋·楊萬里

    西風破幽馥,東籬散清好。
    淵明不可作,解后薌林老。

    135 《出城所見賦五題》 宋·宋祁

    二月花堪愛,全開未落時。
    香輕長抱蕊,霞破即團枝。
    舞蝶何曾定,流鶯不待期。
    勞君金縷唱,更盡拍浮卮。

    136 《十二月十七日移病家居成五長句》 宋·張耒

    憑高游目快遐瞻,落日孤云與水兼。
    萬頃澤空供雪意,一枝梅笑破冬嚴。
    擎蒼未減飛揚興,引滿何辭斗石添。
    楊柳催春兼警客,荒溝照影弄纖纖。

    137 《自上元后閑作五首》 宋·張耒

    面冷春霜拂瓦干,曉風吹雨凍闌干。
    柳梢黃弱梅苞破,更放東君幾日寒。

    138 《雨中五首》 宋·張耒

    手種階前樹,今朝亦有花。
    春陰寒食節,陋巷逐臣家。
    欲酌消愁酒,先澆破睡茶。
    游人歸踏雨,里巷晚喧嘩。

    139 《雨中五首》 宋·張耒

    節物即自好,客心何落然。
    早寒清野市,夜雨濕江天。
    破屋疏茅滴,空廚濕葦煙。
    政須一杯酒,相與度殘年。

    140 《觀化十五首》 宋·黃庭堅

    風煙漠漠半陰晴,人道春歸不見形。
    嫩草已侵水面綠,平蕪還破燒痕青。

    * 關于破五的詩詞 描寫破五的詩詞 帶有破五的詩詞 包含破五的古詩詞(947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