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真識的詩詞(1465首)

    641 《秋夜聞雁(二首)》 明·王謳

    最苦思鄉淚,今宵為汝多。
    秋陰連海岳,歸路識星河。
    未信銜蘆葉,真能捍網羅。
    楚云一萬重,故渚擬須過。
    ¤

    642 《陳節婦》 明·王祎

    妾生南海涯,窈窕如秋花。
    鄰娃不識面,千里隔窗紗。
    一朝嫁夫婿,共在桐城住,門前有舶船,便欲為商去。
    歡好百年身,今年涉兩春。

    643 《鄞江漁者歌贈陳仲謙》 明·王彝

    我昔采藥華山峰,群山一視青童童。
    或從暮靄見一線,知是鄞江源甬東。
    婁東今見披裘者,浮江昔在鄞江中。
    釣竿每裁鄮山竹,臺笠獨染蓬萊松。

    644 《徐良輔耕漁軒》 明·王隅

    南山饑牛常待飯,而君力田致疏懶。
    北冥游鯤幾千里,而君重釣滄浪水。
    高堂老親鶴兩鬢,二者本自供甘旨。
    禾囷三百既有獲,得漁可羹而已矣。

    645 《寄友人》 明·王澤

    我本東海人,家住東海頭。
    自從丱角時,便向西州游。
    邇來西游十九載,夜夜思歸夢東海。
    此身厭逐戎馬間,落魄唯存壯心在。

    646 《閑居述興》 未知·王中

    老來真懶慢,林下復無營。
    樵牧通名姓,禽魚識性情。
    臥聞黃葉落,坐看白云生。
    更愛茅齋夜,泠泠風月清。

    647 《雜興次羅贊善韻四首》 明·許穀

    住世誰看石化牛,寄生真夢蝶為周。
    因游淮水留孤艇,為看鐘山結小樓。
    舊牘堆床魚亂走,新篘入盞蟻先浮。
    杜陵自識吟詩趣,苦思何緣老未休。
    ¤

    648 《贈錢季梁進士省覲歸壽其太夫人八十》 明·楊承鯤

    高皇手提三尺劍,坐麾四海如委翎。
    凌煙功成賜鐵券,詔謂宇內求真形。
    錢王古鐵漁人得,紫繡遍蝕波濤腥。
    熟看帶礪隱玄玉,金書細鏤魚龍青。

    649 《秋日書梵經藏佛腹》 明·楊宛

    碧瓦云楸映半塘,靜從秋色到修篁。
    聊存心力于經卷,不負閑身住草堂。
    微雨暗飄毫素潤,輕風徐動墨池香。
    書成卻恨無人識,故向真空密處藏。

    650 《松江道中紀事》 明·楊循吉

    余生信多厄,浩嘆命可嫌。
    二年不出門,日白夜有蟾。
    云何此舉棹,風雨隨相淹。
    嗟人孰無友,錢子吾所欣。

    651 《采薖為余唐卿賦》 明·姚道衍

    余君抱奇言不夸,種菜擬學元修家。
    臨溪筑廬競誅草,傍路樊圃多編葭。
    長镵短夋自成列,不與文筆相交加。
    畦界條條任衡縮,溝澮一一隨紆斜。

    652 《偕友人過城南僧舍》 明·殷邁

    江湖嬴得自由身,杖履閑過鹿苑頻。
    白首更親童稚侶,青山偏戀薄能人。
    花宮云氣香林滿,草徑藤蘿石澗新。
    凡慮歇來真樂見,無人識得子淵貧。

    653 《春思曲》 明·俞允文

    江南花時二三月,少婦乘春逐芳節。
    心性穩愜含清真,弄影晴川自流悅。
    青絲刻帶錦作裳,寶扇輕搖翡翠光。
    蕓房露冷春窗火,蘭徑煙開粉膩香。

    654 《贈黃道士還九宮山》 明·曾魯

    我家群玉山南陬,君居蒙頂最上頭。
    相望欲識嗟無由,搖搖心若風中斿。
    君從少年慕遠游,誓驂笙鶴仍丹丘。
    冠星佩月露為裘,口誦赤玉靈書謠。

    655 《壯士篇》 明·張璨

    腰懷七尺劍,思欲從沛公。
    項籍婦人仁,不足與成功。
    乾坤動殺機,慘淡斗蛇龍。
    縱觀天下勢,形勝惟關中。

    人生

    656 《牡丹百詠(錄三十二首)》 明·張淮

    乾坤淑氣毓為神,幻出嫣然態獨真。
    異品合栽金谷地,連枝偏惱繡閨人。
    融融暖日微微露,冉冉游絲細細塵。
    一段風流誰解識,錦罘罳外不勝春。
    ¤

    657 《送長蘅偕計北上二首》 明·鄭胤驥

    憶予初識子,子方髫而俊。
    未能與深素,亦以私余潤。
    邁往不屑姿,良足驅鄙吝。
    歲月既已多,肝膽兩能印。

    658 《次韻和牧翁題沈啟南奚川八景圖卷》 明·周永年

    奚川八景不可見,盡情斂取入畫圖。
    侍郎作歌系其后,為索和篇征及吾。
    吾得見詩如見畫,當食幾欲忘歠泬。
    五柳宅邊竹里館,寧與晉唐人物殊。

    659 《草書歌》 明·朱瞻基

    草書所自何所授,初變楷法為章奏。
    當時作者最得名,崔瑗杜度張伯英。
    三人真跡已罕見,后來繼之有羲獻。
    筆端變化妙入神,逸態雄姿看勁健。

    660 《婁東述懷寄示龍門上人玉山居士》 明·邾經

    寂寞婁東寺,經過歲暮時。
    后凋霜柏古,亂點石苔滋。
    方外尊吾友,龍門得老琦。
    十年今幾遇,早歲故相知。

    * 關于真識的詩詞 描寫真識的詩詞 帶有真識的詩詞 包含真識的古詩詞(1465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