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蓋侯的詩詞(335首)

    101 《石州慢》 宋·趙文

    京浙塵動態,閩嶠風霜,不覺催老。
    封侯事付兒曹,懶把菱花頻照。
    明光賦筆,那知白首山中,年年管領閑花草。
    叩角夜漫漫,問何時能曉。

    102 《石州慢》 宋·趙文

    京浙塵動態,閩嶠風霜,不覺催老。
    封侯事付兒曹,懶把菱花頻照。
    明光賦筆,那知白首山中,年年管領閑花草。
    叩角夜漫漫,問何時能曉。

    103 《前出師表》 兩漢·諸葛亮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
    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初中文言文古文觀止勵志勸勉

    104 《張衡傳》 兩漢·范曄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
    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
    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
    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

    高中文言文贊美寫人傳記

    105 《重贈盧諶》 魏晉·劉琨

    握中有懸璧,本自荊山璆。
    惟彼太公望,昔在渭濱叟。
    鄧生何感激,千里來相求。
    白登幸曲逆,鴻門賴留侯。

    典故抒懷抱負勸勉

    106 《駒支不屈于晉》 先秦·左丘明

    會于向,將執戎子駒支。
    范宣子親數諸朝。
    曰:“來,姜戎氏。
    昔秦人迫逐乃祖吾離于瓜州,乃祖吾離被苫蓋,蒙荊棘,以來歸我先君。

    古文觀止贊美寫人

    107 《蘇秦以連橫說秦》 先秦·佚名

    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曰:“大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肴、函之固。
    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
    以大王之賢,士民之眾,車騎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諸侯,吞天下,稱帝而治。
    愿大王少留意,臣請奏其效。

    古文觀止故事寫人

    108 《項羽本紀贊》 兩漢·司馬遷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
    ”又聞項羽亦重瞳子。
    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
    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古文觀止寫人贊語

    109 《秦楚之際月表》 兩漢·司馬遷

    太史公讀秦楚之際,曰:初作難,發于陳涉;虐戾滅秦自項氏;撥亂誅暴,平定海內,卒踐帝祚,成于漢家。
    五年之間,號令三嬗,自生民以來,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昔虞、夏之興,積善累功數十年,德洽百姓,攝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
    湯、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義十余世,不期而會孟津八百諸侯,猶以為未可,其后乃放弒。
    秦起襄公,章于文、繆,獻、孝之后,稍以蠶食六國,百有余載,至始皇乃能并冠帶之倫。

    古文觀止序文

    110 《管晏列傳》 兩漢·司馬遷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
    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
    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
    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

    古文觀止寫人傳記

    111 《屈原列傳》 兩漢·司馬遷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為楚懷王左徒。
    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
    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

    古文觀止寫人傳記

    112 《游俠列傳序》 兩漢·司馬遷

    韓子曰:“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
    ”二者皆譏,而學士多稱于世云。
    至如以術取宰相、卿、大夫,輔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固無可言者。
    及若季次、原憲,閭巷人也,讀書懷獨行君子之德,義不茍合當世,當世亦笑之。

    古文觀止游俠傳記

    113 《報任少卿書/報任安書》 兩漢·司馬遷

    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者辱賜書,教以慎于接物,推賢進士為務,意氣勤勤懇懇。
    若望仆不相師,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
    仆雖罷駑,亦嘗側聞長者之遺風矣。

    古文觀止敘事議論抒懷

    114 《高帝求賢詔》 兩漢·班固

    蓋聞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齊桓,皆待賢人而成名。
    今天下賢者智能,豈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進?今吾以天之靈,賢士大夫,定有天下,以為一家。
    欲其長久,世世奉宗廟亡絕也。
    賢人已與我共平之矣,而不與吾共安利之,可乎?賢士大夫有肯從我游者,吾能尊顯之。

    古文觀止求賢

    115 《論貴粟疏》 兩漢·晁錯

    圣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
    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
    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加以亡天災數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地有遺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游食之民未盡歸農也。
    民貧,則奸邪生。

    古文觀止議論農業策略

    116 《獄中上梁王書》 兩漢·鄒陽

    臣聞忠無不報,信不見疑,臣常以為然,徒虛語耳。
    昔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衛先生為秦畫長平之事,太白食昴,昭王疑之。
    夫精變天地而信不諭兩主,豈不哀哉!今臣盡忠竭誠,畢議愿知,左右不明,卒從吏訊,為世所疑。
    是使荊軻、衛先生復起,而燕、秦不寤也。

    古文觀止寫人品格寓理

    117 《答蘇武書》 兩漢·李陵

    子卿足下:勤宣令德,策名清時,榮問休暢,幸甚幸甚。
    遠托異國,昔人所悲,望風懷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遺,遠辱還答,慰誨勤勤,有逾骨肉,陵雖不敏,能不慨然?自從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窮困,獨坐愁苦。
    終日無睹,但見異類。
    韋韝毳幕,以御風雨;羶肉酪漿,以充饑渴。

    古文觀止戰爭書信散文

    118 《尚德緩刑書》 兩漢·路溫舒

    漢昭帝逝世,昌邑王劉賀被廢黜,漢宣帝劉詢剛剛登上皇位。
    路溫舒呈上奏書,奏書說:昭帝崩,昌邑王賀廢,宣帝初即位,路溫舒上書,言宜尚德緩刑。
    其辭曰:“臣聞齊有無知之禍,而桓公以興;晉有驪姬之難,而文公用伯。
    近世趙王不終,諸呂作亂,而孝文為太宗。

    古文觀止諷刺

    119 《爭臣論》 唐·韓愈

    或問諫議大夫陽城于愈,可以為有道之士乎哉?學廣而聞多,不求聞于人也。
    行古人之道,居于晉之鄙。
    晉之鄙人,熏其德而善良者幾千人。
    大臣聞而薦之,天子以為諫議大夫。

    古文觀止議論寫人

    120 《嚴先生祠堂記》 宋·范仲淹

    先生,漢光武之故人也。
    相尚以道。
    及帝握《赤符》,乘六龍,得圣人之時,臣妾億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節高之。
    既而動星象,歸江湖,得圣人之清。

    古文觀止祭奠贊頌寫人

    * 關于蓋侯的詩詞 描寫蓋侯的詩詞 帶有蓋侯的詩詞 包含蓋侯的古詩詞(335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