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狂風的詩詞(2558首)

    241 《偶作二首》 宋·晁說之

    聞道花都發,狂風故作仇。
    春心先自薄,客恨更難收。
    不免饑寒甚,永同埋壁休。
    何須問詹尹,雅意在丹丘。

    242 《春盡》 宋·晁說之

    何曾有夢到瑤池,但見狂風落海陂。
    簾外飄英紛不識,誰人尚復憶辛夷。

    243 《落花怨十首》 宋·劉克莊

    滕叔死千載,猶存蛺蝶圖。
    狂風一夕起,盡化作青蕪。

    244 《病起窺園十絕》 宋·劉克莊

    一陣狂風吹彩云,猩紅萬點落繽紛。
    人間無處堪翻訴,說向天公似不聞。

    245 《同諸友城南張園賞梅十首》 宋·邵雍

    清香冷艷偏多處,猛雨狂風未有前。
    賞意正濃紅日墜,如何既去遂經年。

    246 《禁煙留題錦屏山下四首》 宋·邵雍

    無涯桃李待清明,經歲言能開得成。
    不念化工曾著力,狂風何故苦相凌。

    247 《落花短吟》 宋·邵雍

    滿園桃李正離披,更被狂風作意吹。
    長是憂愁初謝處,卻須思念未開時。
    奈何紅艷易消歇,不似青陰少改移。
    九十日春都去盡,樽前安忍更顰眉。

    248 《落花吟》 宋·邵雍

    萬紫千紅處處飛,滿川桃李漫成蹊。
    狂風猛雨日將暮,舞榭歌臺人乍稀。
    水上漂浮安有定,徑邊狼籍更無依。
    流鶯不用多言語,到了一番春已歸。

    249 《戲呈王郎中》 宋·邵雍

    近年好花人輕之,東君惡怒人不知。
    直與增價一百倍,滿洛城春都買歸。
    一株二十有四枝,枝枝皆有傾城姿。
    又恐冷地狂風吹,盛時都與籍入詩。

    250 《垂柳短吟》 宋·邵雍

    臨溪拂水正依依。
    更被狂風來往吹。
    薄春不勝煙羃羃,深春無奈日遲遲。
    誰家縹渺青羅帔,何處蹁躚金縷衣。
    猶恐離人腸未斷,滿天仍看亂花飛。

    251 《赴元老劉園之集呈十二朝請十五推官二叔父兼》 宋·晁補之

    故鄉等作異鄉愁,常笑吾生不自謀。
    百日狂風春草草,十年歸夢客悠悠。
    倦游情話陪諸父,老罷親鋤學故侯。
    得坎乘流兩皆可,名亭應不用三休。

    252 《同陳述古舍人觀芍藥》 宋·蘇轍

    藹藹堂西十畝園,晚涼迎步綠陰繁。
    共驚春去已多日,爭看花開最后番。
    未許狂風催爛熳,故將青幄強安存。
    請公作意勤歡賞,趁取殘紅照酒樽。

    253 《欲雪》 宋·蘇轍

    今年麥中熟,餅餌不充口。
    老農畏冬旱,薄雪未覆畝。
    驕陽引狂風,三白知應否。
    久青車牛通,薪炭家家有。

    254 《金燈花》 宋·葛立方

    小圃金燈滿意芳,苞舒絳彩照煌煌。
    珠璣小滴今朝雨,縞紵難禁昨夜霜。
    拂秉麟須蛾欲避,枝銜螭口蠟猶香。
    列錢都是銀缸影,莫遣狂風出土囊。

    255 《西郊步武地春將老矣不能一往朝吉侄今日為遨》 宋·黃公度

    無復西郊訪綺羅,任教佳景去如梭。
    殘杯冷炙何曾夢,亂絮飛花積漸多。
    舉世盡從忙里過,幾人能共醉時歌。
    不辭作意營春事,急雨狂風可奈何。

    256 《次韻張守梅詩》 宋·劉子翚

    破雪梅初動,南枝更北枝。
    傍墻應折盡,背日較開遲。
    曉角驚殘角,春愁占兩眉。
    狂風將落蕊,故入畫樓吹。

    257 《郡圃觀酴醾》 宋·劉子翚

    憶昔尋春西洛橋,酴醾結洞橫朱架。
    翠帷銀網一番新,百萬花頭相枕籍。
    飄搖羽客靜疑仙,窈窕素娥嬌欲嫁。
    細蕤摘貯絳紗囊,撲鼻清香奪蘭麝。

    258 《感懷二十四首》 明·劉基

    白璧惣頑礦,淪晦同泥沙。
    朽壞生夜光,見者咸驚嗟。
    君子分寂寞,小人互矜夸。
    枯瘁若秋蓬,鮮艷如春華。
    狂風忽簸蕩,飄落歸誰家。

    259 《吳歌(六首)》 明·劉基

    栽花圖作看花人,誰料花開不及春。
    昨夜狂風今夜雨,為花落得兩眉顰。

    260 《夏雨歸牧圖》 明·唐寅

    狂風驟雨暗江千,蕭籟山中夏亦寒。
    獨有牧童牛背隱,歸來一笠帶淪?。

    * 關于狂風的詩詞 描寫狂風的詩詞 帶有狂風的詩詞 包含狂風的古詩詞(2558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