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照窗的詩詞(921首)

    21 《補瓢(二首)》 明·朽庵林公

    一席茅庵百衲身,山高無日照窗塵。
    雪松挺翠能禁冷,霜葉堆紅豈是春。
    瓦罐汲泉便北并,木盤分米贈西鄰。
    補瓢留得青蚨在,自笑癡心也濟貧。

    22 《金山妙高臺》 宋·蘇軾

    我欲乘飛車,東訪赤松子。
    蓬萊不可到,弱水三萬里。
    不如金山去,清風半帆耳。
    中有妙高臺,云峰自孤起。

    23 《雙廟》 宋·王安石

    兩公天下駿,無地與騰驤。
    就死得處所,至今猶耿光。
    中原擅兵革,昔日幾侯王。
    此獨身如在,誰令國不亡。
    北風吹樹急,西日照窗涼。
    志士千年淚,泠然落奠觴。

    24 《題永州思范堂》 宋·戴復古

    太守能延客,茲堂為我開。
    清池照窗戶,列嶂帶樓臺。
    剔蘚觀題字,披榛欲訪梅。
    城根數株石,曾識范公來。

    25 《晚雨》 宋·陸游

    春旱久閔雨,夏潦復望晴。
    米盡薪亦絕,漲水與階平。
    山信得新粟,欣然聽舂聲。
    書生易滿足,筆硯還施行。
    南風柱礎乾,西照窗戶明。
    雨其遂已乎?努力趣秋成。

    26 《寄襄陽觀徐師》 宋·宋祁

    日夕高陽釂羽杯,琳房岑寂外塵埃。
    山庭桂老幽人住,天陸星翻處士回。
    珍樹暝猿侵戶嘯,碧潭仙菊照窗開。
    箕風動地云羅闊,誰伴凌空御寇來。

    27 《情人怨戲效徐庾慢體三首》 宋·黃庭堅

    障羞羅袂薄,承汗領巾紅。
    晚風斜蠆發,逸艷照窗籠。
    胡琴抱明月,寶瑟陣歸鴻。
    倚壁生蛛網,年光如轉蓬。

    28 《學元翁作女兒浦口詩》 宋·黃庭堅

    五老峰前萬頃江,女兒浦口鴛鴦雙。
    驚飛何處沙上宿,夜雨釣船燈照窗

    29 《紅梅 其六》 元·王冕

    白日遲遲照窗戶,深院不知春幾許?紫簫聲轉香風回,隔簾踏動燕脂雨。

    30 《秋霽·虹影侵階》 宋·無名氏

    虹影侵階,乍雨歇長空,萬里凝碧。
    孤鶩高飛,落霞相映,遠狀水鄉秋色。
    黯然望極。
    動人無限愁如織。

    31 《感恩多令/山花子》 宋·無名氏

    羅帳半垂門半開。
    殘燈孤月照窗臺。
    北斗漸移天欲曙、漏更催。
    攜手勸君離別酒,淚和紅粉滴金杯。
    嗚咽問君今夜去、幾時回。

    32 《孔雀院后蒙泉》 宋·晁補之

    檐頭山作屏當砌,石眼泉為鏡照窗
    我亦困蒙如可擊,此泉從戶到西江。

    33 《和孔純老按屬邑六首》 宋·王之道

    客里宵寒夢易醒,起看殘月照窗明。
    招提正在山多處,過雨流泉碎玉鳴。

    34 《書隱靜寺壁》 宋·陳造

    籃輿初半涂,飛雨欲無路。
    到山臂屈伸,赫日照窗戶。
    山靈太孤介,深厭俗塵污。
    雨似難客來,晴似推客去。

    35 《山居雜詩九十首》 宋·曹勛

    村落辟幽居,深靜頗得趣。
    白云棲檐棟,嵐光照窗戶。
    往還得隱逸,談笑皆舊故。
    不畏歸路遙,家家響機杼。

    36 《次韻翁士秀病起》 宋·曾協

    一間何闊昔未有,擬遣蒼頭問安否。
    果然示疾毗耶城,靜看醫方出吾肘。
    平生豪氣干青云,客疾來侵豈能久。
    已知筋力卻幾杖,復見精神照窗牖。

    37 《古風一篇簡徐德夫提刑》 宋·鄭清之

    昌黎有名言,受恩異知已。
    而況不識面,知心詎能面,知心詎能幾。
    浮云日多變,

    38 《題張石山出行吟卷》 宋·衛宗武

    峨峨章甫冠,飄飄凌云氣。
    安肯郁郁居,乃試遠游履。
    風云負壯圖,川原窮雅志。
    槐竹憩幽深,草木仝臭味。

    39 《次韻崇福老澤南洲》 宋·陳著

    邯鄲枕上夢回身,景照窗前醉臥人。
    山別是天遲放晚,鳥知何世早呼春。
    乾坤大事三緘外,湖海清交一笑新。
    山去莫嫌來往密,免教云樹兩馳神。

    40 《次和天童僧惠杲書記袖詩來訪三首》 宋·陳著

    出山相過便東行,水落山空一別輕。
    留得清詩照窗幾,萬花妝里獨梅兄。

    * 關于照窗的詩詞 描寫照窗的詩詞 帶有照窗的詩詞 包含照窗的古詩詞(921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