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清瀉的詩詞(397首)

    381 《雁蕩大龍湫》 宋·釋文珦

    深蹊入薜蘿,一瀑瀉巖阿。
    曾閱西天志,言居諾詎羅。
    斜飛疑是雨,清激自成渦。
    下有蒼龍窟,樵人不敢過。

    382 《禮三祖智鑒禪師塔》 宋·釋正覺

    道無揀擇,水深山嶷。
    祖無出沒,月寒天碧。
    不萌枝上覺華春,無影樹頭靈鳥宅。
    天柱巍峩兮星河瀉清,石牛哮吼兮洞云生白。

    383 《游龜山和何學士》 宋·釋正覺

    一宿曹溪今乃時,永嘉想見未忘茲。
    如何淮風遏行色,不得扶杖相參隨。
    斯須佳惠玩珠璧,璨然傾瀉胸中奇。
    詞鋒明銳許誰敵,禪悅清酣還我追。
    約君入社背時事,種藕著華春滿池。
    道在金蘭端未艾,回頭閱世真兒嬉。

    384 《辭于秘丞》 宋·釋重顯

    永夜潛思槁木身,蓬仙門館漸經旬。
    雖干清政為高客,爭奈白云無主人。
    巖瀉瀑泉機未息,雨零寒葉夢猶頻。
    此時賢宰容歸去,古像焚檀祝有因。

    385 《謝達善見惠碧桃古體》 宋·舒岳祥

    碧桃有佳實,方春開白花。
    花悅悅花者,實惠能詩家。
    詠花不詠實,未解寫嘆嗟。
    水蒼充朝佩,天碧瀉露華。

    386 《逍遙詠》 宋·宋太宗

    澤瀉池塘灌藥畦,太清云黯步紅霓。
    松花煉鼎龍山側,甲第群仙鳳鶴棲。
    分別要從華等級,微言道泰物須齊。
    自吟自詠求師侶,入品詩流旋作題。

    387 《和胡俛學士游西池書事》 宋·蘇頌

    皇都有滄池,近在金商陌。
    淵源控河汴,襟帶引京索。
    眾派瀉寒光,一鑒涵空碧。
    晴明天垂幕,陰靄地滋脈。

    388 《游鼓山一首》 宋·蘇籀

    呼船起柁乘潮平,掠窗飄箔疏雨傾。
    漱石枕流東道主,櫛風沐雨吾曹行。
    百尋懸瀑瀉紳佩,兩邊喬木翔枅甍。
    乞漿滿甌牛乳粥,縱酒下箸駝蹄羹。

    389 《仲秋苦熱半格一首》 宋·蘇籀

    老火薪烝鼎灶然,柔金低伏聽燔煎。
    虛窗疊巘攢三崿,冷枕清飚直萬錢。
    俛仰生涯恃林井,包纏冠紱哂毹氈。
    朝蠅夕蜹嗟何集,山雪河冰渴沃湔。

    390 《出成都西郊》 宋·孫應時

    笑指西山去,縈紆傍水行。
    寒灘瀉清淺,古木映疏明。
    雪意垂垂合,川光莽莽平。
    暫將塵事隔,已復動詩情。

    391 《寄題環翠樓》 宋·楊時

    方壺七萬神{聱耳換黽}連,瓊臺縹緲居靈仙。
    鯨翻海運成桑田,異境誰使夸娥遷。
    铦鋒四面蒼圭圓,巨靈巧以青瑤鐫。
    揉風洗雨凈娟娟,修眉浮空秀爭妍。

    392 《月夜納涼》 宋·于石

    天地空無半點塵,翛然池館浸虛明。
    幾更今古月常在,一片襟懷水共清。
    風定波搖晴樹影,魚翻露瀉翠荷聲。
    炎涼圓缺須臾事,我獨於斯感世情。

    393 《由上饒之貴溪舟中書事》 宋·喻良能

    日月三秋杪,江山萬象殊。
    小舟浮舴艋,廣信出闉阇。
    草木關詩律,云煙入畫圖。
    水清沙可數,景好句難摹。

    394 《次韻程觀過夜飲靈濟祠下》 宋·喻良能

    松月瀉清影,爐煙凝宿云。
    檠燈寒照席,樽酒細論文。
    清漏轉三鼓,芳杯釂十分。
    紛勝銀燭里,妙舞盾榴裙。

    395 《過蝦蟆泉》 宋·袁說友

    平生一壑清濯裳,愛泉謹護如堤防。
    酌飲爰至蝦蟆涪,水經第四源流長。
    天教神禹使壬甲,幻得蟾蜍半山壓。
    建瓴瀉出沆瀣清,底事汗流猶背浹。
    惠山車馬松江舟,兩泉寒冽天下求。
    不知此水更奇品,世間實處多名浮。

    396 《題南浦萬乘寺瀑布》 宋·曾豐

    緬止銀崖瀉玉泉,似乎有以使之然。
    素虹挾雨斜搶地,澄練披風倒倚天。
    山不曾分青自斷,月猶未落白相連。
    掬清咽冷吾能事,老不禁多凜欲顛。

    397 《聽查八十彈琵琶》 明·王稚登

    查翁琵琶天下聞,奇妙不數康昆侖。
    六月虛堂發清響,泉鳴木落浮云昏。
    人言琵琶出胡族,君今彈之戛哀玉。
    邊雨夜裂交河冰,朔風秋折穹廬竹。

    * 關于清瀉的詩詞 描寫清瀉的詩詞 帶有清瀉的詩詞 包含清瀉的古詩詞(397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