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清囀的詩詞(132首)

    21 《鶯》 唐·李嶠

    芳樹雜花紅,群鶯亂曉空。
    聲分折楊吹,嬌韻落梅風。
    寫囀清弦里,遷喬暗木中。
    友生若可冀,幽谷響還通。

    22 《李處士山居》 唐·王維

    君子盈天階,小人甘自免。
    方隨煉金客,林上家絕巘.
    背嶺花未開,入云樹深淺。
    清晝猶自眠,山鳥時一囀。

    23 《瓜園詩》 唐·王維

    余適欲鋤瓜,倚鋤聽叩門。
    鳴騶導驄馬,常從夾朱軒。
    窮巷正傳呼,故人儻相存。
    攜手追涼風,放心望乾坤。

    24 《積雨輞川莊作/秋歸輞川莊作》 唐·王維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唐詩三百首田園

    25 《古意》 唐·王昌齡

    桃花四面發,桃葉一枝開。
    欲暮黃鸝囀,傷心玉鏡臺。
    清箏向明月,半夜春風來。

    26 《古意》 唐·王昌齡

    桃花四面發,桃葉一枝開。
    欲暮黃鸝囀,傷心玉鏡臺。
    清箏向明月,半夜春風來。

    27 《擬古詩十二首》 唐·韋應物

    辭君遠行邁,飲此長恨端。
    已謂道里遠,如何中險艱。
    流水赴大壑,孤云還暮山。
    無情尚有歸,行子何獨難。

    28 《聞鶯》 唐·于敖

    玉繩河漢曉縱橫,萬籟潛收鶯獨鳴。
    能將百囀清心骨,寧止閑窗夢不成。

    29 《和武相公聞鶯》 唐·皇甫鏞

    華館沈沈曙境清,伯勞初囀月微明。
    不知臺座宵吟久,猶向花窗驚夢聲。

    30 《二月二十七日社兼春分端居有懷簡所思者》 唐·權德輿

    清晝開簾坐,風光處處生。
    看花詩思發,對酒客愁輕。
    社日雙飛燕,春分百囀鶯。
    所思終不見,還是一含情。

    31 《首春逢耕者》 唐·柳宗元

    南楚春候早,余寒已滋榮。
    土膏釋原野,白蟄競所營。
    綴景未及郊,穡人先偶耕。
    園林幽鳥囀,渚澤新泉清。

    春天田園思鄉

    32 《酬樂天小臺晚坐見憶》 唐·劉禹錫

    小臺堪遠望,獨上清秋時。
    有酒無人勸,看山只自知。
    幽禽囀新竹,孤蓮落靜池。
    高門勿遽掩,好客無前期。

    33 《惱公》 唐·李賀

    宋玉愁空斷,嬌饒粉自紅。
    歌聲春草露,門掩杏花叢。
    注口櫻桃小,添眉桂葉濃。
    曉奩妝秀靨,夜帳減香筒。

    34 《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法曲》 唐·元稹

    吾聞黃帝鼓清角,弭伏熊羆舞玄鶴。
    舜持干羽苗革心,堯用咸池鳳巢閣。
    大夏濩武皆象功,功多已訝玄功薄。

    35 《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胡旋女》 唐·元稹

    天寶欲末胡欲亂,胡人獻女能胡旋。
    旋得明王不覺迷,妖胡奄到長生殿。
    胡旋之義世莫知,胡旋之容我能傳。

    36 《歌》 唐·張祜

    一夜列三清,聞歌曲阜城。
    雪飛紅燼影,珠貫碧云聲。
    皓齒嬌微發,青蛾怨自生。
    不知新弟子,誰解囀喉輕。

    37 《歌》 唐·張祜

    一夜列三清,聞歌曲阜城。
    雪飛紅燼影,珠貫碧云聲。
    皓齒嬌微發,青蛾怨自生。
    不知新弟子,誰解囀喉輕。

    38 《寒食前有懷》 唐·溫庭筠

    萬物鮮華雨乍晴,春寒寂歷近清明。
    殘芳荏苒雙飛蝶,曉睡朦朧百囀鶯。
    舊侶不歸成獨酌,故園雖在有誰耕。
    悠然更起嚴灘恨,一宿東風蕙草生。

    39 《白菊雜書四首》 唐·司空圖

    黃昏寒立更披襟,露浥清香悅道心。
    卻笑誰家扃繡戶,正薰龍麝暖鴛衾。
    四面云屏一帶天,是非斷得自翛然。
    此生只是償詩債,白菊開時最不眠。

    詠物白菊組詩

    40 《力疾山下吳村看杏花十九首》 唐·司空圖

    春來漸覺一川明,馬上繁花作陣迎。
    掉臂只將詩酒敵,不勞金鼓助橫行。
    閶闔曾排捧御爐,猶看曉月認金鋪。
    羸形不畫凌煙閣,只為微才激壯圖。

    * 關于清囀的詩詞 描寫清囀的詩詞 帶有清囀的詩詞 包含清囀的古詩詞(132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