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水根的詩詞(1479首)

    641 《八景歌》 宋·趙汝鐩

    積雨初過湘水滿,夕陽蕩金接天遠。
    影掛寒罾江步斜,紅殘茅檐沙巷晚。
    小艇澤畔收釣緡,鼓枻滄浪歌濯纓。
    醉眼西望送沉輪,系纜籬根穿錦鱗。

    642 《漂泊岳陽遇張中行因泛舟洞庭晚宿君山聯句》 宋·丁開

    元氣無根株,地脈有斷絕。
    日月互吞吐,云霧自生滅。
    楚妃結幽想,巴客答清吷。
    寧知莽蒼中,不假巨鰲力。

    643 《江夜》 現代·溥心畬

    雨過春潮急,柴扉掩浪痕。
    無魚星在罶,送酒月臨門。
    亂水鳴云際,寒梅枕石根。
    幾家聞野織,寥落不成村。

    644 《木皮散人鼓詞》 清·賈鳧西

    釋悶懷,破岑寂,只照著熱鬧處說來。
    十字街坊,幾下捶皮千古快;
    八仙桌上,一聲醒木萬人驚。
    鑿破混沌作兩間,

    645 《天池寺》 明·張時徹

    我向空中拾瑤草,翩翩使節來何好。
    白云迷路合復開,星河掛戶夜長曉。
    朝來風雨暮來晴,曲嶺回回碧草迎。
    芙蓉晝見金銀氣,寶塔宵看舍利明。

    646 《云霧茶》 清·易順鼎

    匡山云霧窟沉沉,聞有六朝僧未死。
    窟中產作云霧茶,灝氣清英復無比。
    托根高接南斗傍,坐令澗壑流芬芳。
    三直六梯不可到,天風細細吹旗槍。

    647 《聞笛歌送人之塞上》 明·王恭

    橫笛對離亭,扁舟越江口。
    月下何人最斷腸,天涯怨別吹《楊柳》。
    《楊柳》繁音愁復愁,梧桐蕭瑟江楓秋。
    長林半夜葉皆脫,積水三江云不流。

    648 《楞嚴經偈》 宋·蔡卞

    覺海性澄圖,圖澄覺元妙。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
    相想澄國土,知覺乃眾生。

    649 《春日即事二首》 宋·蔡沆

    樓上從容曉日明,春風隨意動郊坰。
    定知有象根沖漠,未信至精惟杳冥。
    萬化淳時春藹藹,一元亨處雨零零。
    忘言共倚欄干見,錄滿周原水滿汀。

    650 《題臥龍山》 宋·查簽

    山顛祠貌儼丹青,千載懷人為一登。
    隱隱故營連白帝,茫茫恨水向西陵。
    古根蘭芷香無價,云頂松杉翠作層。
    人事天機古難料,詩成試語定中僧。

    651 《李西平畫像贊》 宋·陳長方

    德宗貪功失君德,四海力欲干戈平。
    但喜馬公窘田悅,滔俊角了飛秋鷹。
    綿綿延延到希烈,乘間索賦無時停。
    涇師門外一朝起,舟中敵國又朱泚。

    652 《西湖》 宋·陳大震

    有湖光處有山多,獨此平坡玉一窩。
    天下比來幾西子,水中曾見百東坡。
    不隨巨浸熏為瘴,肯為飛廉鼓作波。
    莫作無根潢潦看,兩支流出萬囷禾。

    653 《天游峰》 宋·陳觀

    山水參差六曲流,此中絕境適天游。
    幾千萬類塵根凈,三十六峰云氣浮。
    翠聳層霄巒壑勝,碧籠靜澗竹松稠。
    瓊漿可致故麻熟,飄笠何妨為永留。

    654 《贈畫魚賈兄》 未知·陳俞

    春江浩蕩春江闊,夜半湖聲涌新沫。
    曉風吹斷碧云根,萬頃滄波帶晴豁。
    浪花瀲滟翻紅桃,群魚出沒乘輕濤。
    悠揚得意鼓鱗鬣,十十五五同為曹。

    655 《送戴石屏歸天臺》 宋·陳宗道

    天臺四萬八千丈,一根直下寒銀浪。
    青蓮老子夜不眠,往往飛魂到其上。
    詩情不滅流白云,千載重見戴叔倫。
    蓮花峰下赤城洞,芒鞵翻笑山中人。

    656 《山居十二首》 宋·淳藏王

    數行大字貝多葉,一炷粗香古柏根。
    石室靜延春盡水,杜鵑啼破落花村。

    657 《彗星》 宋·戴埴

    紹定壬辰閏九月,已酉之夜彗星出。
    清臺奏御,正衙避席。
    太官減膳羞,瞽宗徹音樂。
    雞竿肆眚出囚系,龍扆責躬求讜直。

    658 《題巫山瞻華亭》 宋·鄧諫從

    崚贈玉削三千丈,翠潑嵐光冷相向。
    風含太古云氣長,變化溟濛紛萬象。
    陰晴一日肯四時,天籟壑深虛自響。
    神山娟妙擢群參,錦繡鋪張獻奇狀。

    659 《雞雛吟》 宋·方逢辰

    我聞先儒云,雞雛可觀仁。
    須臾一舍母,是即孝弟根。
    不待教而知,不待習而成。
    于斯為良知,于斯為良能。

    660 《贈五星陳東野》 宋·方逢辰

    粵從動靜極互根,裂為二氣分五行。
    未有二氣先有理,理與氣合人物生。
    人惟稟得天地氣,故為耳目形口鼻。
    人惟稟得氣之理,故為仁義為禮智。

    * 關于水根的詩詞 描寫水根的詩詞 帶有水根的詩詞 包含水根的古詩詞(1479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