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比德的詩詞(469首)
201
《三槐堂銘》 宋·蘇軾
天可必乎?賢者不必貴,仁者不必壽。
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
二者將安取衷哉?吾聞之申包胥曰:“人定者勝天,天定亦能勝人。
”世之論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為茫茫。
古文觀止贊頌寫人
202
《天問》 先秦·屈原
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誰能極之?
馮翼惟象,何以識之?
楚辭
204
《招魂》 先秦·屈原
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而未沫。
主此盛德兮,牽于俗而蕪穢。
上無所考此盛德兮,長離殃而愁苦。
帝告巫陽曰:“有人在下,我欲輔之。
楚辭
205
《惜誓》 兩漢·賈誼
惜余年老而日衰兮,歲忽忽而不反。
登蒼天而高舉兮,歷眾山而日遠。
觀江河之紆曲兮,離四海之霑濡。
攀北極而一息兮,吸沆瀣以充虛。
楚辭
207
《九思》 兩漢·王逸
逢尤
悲兮愁,哀兮憂!
天生我兮當闇時,被諑譖兮虛獲尤。
心煩憒兮意無聊,嚴載駕兮出戲游。
楚辭
208
《天門》 兩漢·佚名
天門開,詄蕩蕩,穆并騁,以臨饗。
光夜燭,德信著,靈浸鴻,長生豫。
太朱涂廣,夷石為堂,飾玉梢以舞歌,體招搖若永望。
星留俞,塞隕光,照紫幄,珠煩黃。
樂府神仙
209
《胠篋》 先秦·莊周
將為胠篋、探囊、發匱之盜而為守備,則必攝緘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謂知也。
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唯恐緘縢扃鐍之不固也。
然則鄉之所謂知者,不乃為大盜積者也?故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知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所謂圣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齊國鄰邑相望,雞狗之音相聞,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余里。
闔四竟之內,所以立宗廟、社稷,治邑、屋、州、閭、鄉、曲者,曷嘗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旦殺齊君而盜其國。
觀點
210
《閑情賦》 魏晉·陶淵明
初,張衡作《定情賦》,蔡邕作《靜情賦》,檢逸辭而宗澹泊,始則蕩以思慮,而終歸閑正。
將以抑流宕之邪心,諒有助于諷諫。
綴文之士,奕代繼作;因并觸類,廣其辭義。
余園閭多暇,復染翰為之;雖文妙不足,庶不謬作者之意乎。
寫人美人
214
《擬孫權答曹操書》 宋·蘇軾
權白孟德足下:辱書開示禍福,使之內殺子布,外擒劉備以自效。
書辭勤款,若出至誠,雖三尺童子,亦曉然知利害所在矣。
然仆懷固陋,敢略布。
昔田橫,齊之遺虜,漢高祖釋酈生之憾,遣使海島,謂橫來大者王,小者侯,猶能以刀自剄,不肯以身辱于劉氏。
書信
215
《芙蓉女兒誄》 清·曹雪芹
維太平不易之元,蓉桂競芳之月,無可奈何之日,怡紅院濁玉,謹以群花之蕊,冰鮫之縠,沁芳之泉,楓露之茗,四者雖微,聊以達誠申信,乃致祭于白帝宮中撫司秋艷芙蓉女兒之前曰:竊思女兒自臨濁世,迄今凡十有(通“又)”六載。
其先之鄉籍姓氏,湮淪而莫能考者久矣。
而玉得于衾枕櫛沐之間,棲息宴游之夕,親昵狎褻,相與共處者,僅五年八月有奇。
憶女兒曩生之昔,其為質則金玉不足喻其貴,其為性則冰雪不足喻其潔,其為神則星日不足喻其精,其為貌則花月不足喻其色。
長詩
216
《西都賦》 兩漢·班固
漢之西都,在于雍州,實曰長安。
左據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華、終南之山。
右界褒斜、隴首之險,帶以洪河、涇、渭之川。
眾流之隈,汧涌其西。
敘事議論
217
《神童詩》 宋·汪洙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
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218
《聲無哀樂論》 兩漢·嵇康
有秦客問于東野主人曰:「聞之前論曰:『治世之音安以樂,亡國之音哀以思。
』夫治亂在政,而音聲應之;故哀思之情,表于金石;安樂之象,形于管弦也。
又仲尼聞韶,識虞舜之德;季札聽弦,知眾國之風。
斯已然之事,先賢所不疑也。
感嘆生命
219
《野廟碑》 唐·陸龜蒙
碑者,悲也。
古者懸而窆,用木。
后人書之以表其功德,因留之不忍去,碑之名由是而得。
自秦漢以降,生而有功德政事者,亦碑之,而又易之以石,失其稱矣。
諷刺小品文
220
《運命論》 魏晉·李康
夫治亂,運也;窮達,命也;貴賤,時也。
故運之將隆,必生圣明之君。
圣明之君,必有忠賢之臣。
其所以相遇也,不求而自合;其所以相親也,不介而自親。
憂思感慨命運
* 關于比德的詩詞 描寫比德的詩詞 帶有比德的詩詞 包含比德的古詩詞(469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