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殘骸的詩詞(97首)

    41 《京西初歸作》 宋·李復

    少年輕喜欲憑虛,誤落塵中二紀余。
    生事蕭條寒葉散,故人寥落曉星疏。
    殘骸已脫風波晚,清枕方回醉夢初。
    卻覓漁蓑尋舊釣,一溪煙雨伴春鋤。

    42 《解嘲十絕呈浩西堂》 宋·釋紹嵩

    殘骸已廢自知休,少不愁窮老豈愁。
    坎止流行聊爾耳,一身隨世作虛舟。

    43 《秋夜感遇十首以孤村一犬吠殘月幾人行為韻》 宋·陸游

    前年蒙趣召,渡江當六月,顧慚衰病軀,觸熱朝行闕。
    君恩雖屢下,恐懼乞骸骨,飄然返柴荊,所愧已黔突。

    44 《秦州雜詩二十首》 唐·杜甫

    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游。
    遲回度隴怯,浩蕩及關愁。
    水落魚龍夜,山空鳥鼠秋。
    西征問烽火,心折此淹留。

    45 《痁臥聞幕中諸公征樂會飲,因有戲呈三十韻》 唐·元稹

    濩落因寒甚,沉陰與病偕。
    藥囊堆小案,書卷塞空齋。
    脹腹看成鼓,羸形漸比柴。
    道情憂易適,溫瘴氣難排。

    46 《酬樂天東南行詩一百韻》 唐·元稹

    我病方吟越,君行已過湖。
    去應緣直道,哭不為窮途。
    亞竹寒驚牖,空堂夜向隅。
    暗魂思背燭,危夢怯乘桴。

    47 《游悟真寺詩(一百三十韻)》 唐·白居易

    元和九年秋,八月月上弦。
    我游悟真寺,寺在王順山。
    去山四五里,先聞水潺湲。
    自茲舍車馬,始涉藍溪灣。

    48 《詠懷》 唐·白居易

    冉牛與顏淵,卞和與馬遷。
    或罹天六極,或被人刑殘。
    顧我信為幸,百骸且完全。
    五十不為夭,吾今欠數年。

    寫景旅途愁緒

    49 《詠懷》 唐·白居易

    冉牛與顏淵,卞和與馬遷。
    或罹天六極,或被人刑殘。
    顧我信為幸,百骸且完全。
    五十不為夭,吾今欠數年。

    50 《不二門》 唐·白居易

    兩眼日將暗,四肢漸衰瘦。
    束帶剩昔圍,穿衣妨寬袖。
    流年似江水,奔注無昏晝。
    志氣與形骸,安得長依舊。

    51 《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 唐·白居易

    憶在貞元歲,初登典校司。
    身名同日授,心事一言知。
    肺腑都無隔,形骸兩不羈。
    疏狂屬年少,閑散為官卑。

    52 《晏坐閑吟》 唐·白居易

    昔為京洛聲華客,今作江湖潦倒翁。
    意氣銷磨群動里,形骸變化百年中。
    霜侵殘鬢無多黑,酒伴衰顏只暫紅。
    愿學禪門非想定,千愁萬念一時空。

    春天

    53 《初夏游楞伽精舍》 唐·皮日休

    越舼輕似萍,漾漾出煙郭。
    人聲漸疏曠,天氣忽寥廓。
    伊予愜斯志,有似劀q3瘼。
    遇勝即夷猶,逢幽且淹泊。

    54 《初夏游楞伽精舍》 唐·皮日休

    越舼輕似萍,漾漾出煙郭。
    人聲漸疏曠,天氣忽寥廓。
    伊予愜斯志,有似劀q3瘼。
    遇勝即夷猶,逢幽且淹泊。

    55 《秋醉歌》 唐·張為

    金風颯已起,還是招漁翁。
    攜酒天姥岑,自彈嶧陽桐。
    脫卻登山履,赤腳翹青筇。
    泉聲掃殘暑,猿臂攀長松。

    56 《渚宮莫問詩一十五首》 唐·齊己

    莫問疏人事,王侯已任伊。
    不妨隨野性,還似在山時。
    靜入無聲樂,狂拋正律詩。
    自為仍自愛,清凈里尋思。

    57 《嘲歸仁紹龜詩》 唐·皮日休

    硬骨殘形知幾秋,尸骸終是不風流。
    頑皮死后鉆須遍,都為平生不出頭。

    58 《嘲歸仁紹龜詩》 唐·皮日休

    硬骨殘形知幾秋,尸骸終是不風流。
    頑皮死后鉆須遍,都為平生不出頭。

    59 《奉酬襲美先輩吳中苦雨一百韻》 唐·陸龜蒙

    微生參最靈,天與意緒拙。
    人皆機巧求,百徑無一達。
    家為唐臣來,奕世唯稷卨.只垂青白風,凜凜自貽厥。
    猶殘賜書在,編簡苦斷絕。

    60 《滿庭芳·人生七十》 元·馬鈺

    人生七十,罕希壽數。
    我今四旬有五。
    一個形骸便是七分入土。
    其馀晚霞殘照,遇風仙、才方省悟。

    * 關于殘骸的詩詞 描寫殘骸的詩詞 帶有殘骸的詩詞 包含殘骸的古詩詞(97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