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桂綠的詩詞(536首)

    1 《江亭玩春》 唐·白居易

    江亭乘曉閱眾芳,春妍景麗草樹光。
    日消石桂綠嵐氣,風墜木蘭紅露漿。
    水蒲漸展書帶葉,山榴半含琴軫房。
    何物春風吹不變,愁人依舊鬢蒼蒼。

    2 《神女祠(一作圣女廟)》 唐·許渾

    停車祀圣女,涼葉下陰風。
    龍氣石床濕,鳥聲山廟空。
    長眉留桂綠,丹臉寄蓮紅。
    莫學陽臺畔,朝云暮雨中。

    中秋節月亮哲理

    3 《紅葉》 唐·唐彥謙

    無處不飄揚,高樓臨道旁。
    素娥前夕月,青女夜來霜。
    宿雨隨時潤,秋晴著物光。
    幽懷長若此,病眼更相妨。

    4 《題徐氏書院》 宋·黃庭堅

    學書但學溪老鵝,讀書可觀樵父歌。
    紫髯將軍不復見,空余巖桂綠婆娑。

    5 《送智蟾上人游天臺》 宋·歐陽修

    昔年在伊洛,林壑每相從。
    對掃竹下榻,坐思湖上峰。
    自言伊洛波,每起滄洲憶。
    今茲道行游,千里東南國。

    6 《流泉引》 宋·李復

    泉涓涓兮出重出,回抱山麓兮入于蒼淵。
    流來孔多兮自溢于林間,出始一勺兮下合成川。
    塍有稻兮垅有黍,聚以時兮令以鼓。
    削高增卑兮釃渠絡縷,人不愛力兮揮鍤如雨。

    7 《陪潤州薛司空丹徒桂明府游招隱寺》 唐·駱賓王

    共尋招隱寺,初識戴颙家。
    還依舊泉壑,應改昔云霞。
    綠竹寒天筍,紅蕉臘月花。
    金繩倘留客,為系日光斜。

    敘事

    8 《謝陸處士杼山折青桂花見寄之什》 唐·顏真卿

    群子游杼山,山寒桂花白。
    綠荑含素萼,采折自逋客。
    忽枉巖中詩,芳香潤金石。
    全高南越蠹,豈謝東堂策。
    會愜名山期,從君恣幽覿。

    9 《同王昌齡送族弟襄歸桂陽二首》 唐·李白

    秦地見碧草,楚謠對清樽。
    把酒爾何思,鷓鴣啼南園。
    余欲羅浮隱,猶懷明主恩。
    躊躇紫宮戀,孤負滄洲言。

    10 《詠桂》 唐·李白

    世人種桃李,皆在金張門。
    攀折爭捷徑,及此春風暄。
    一朝天霜下,榮耀難久存。
    安知南山桂,綠葉垂芳根。
    清陰亦可托,何惜樹君園。

    寫花贊美

    11 《送李判官赴桂州幕》 唐·錢起

    欲知儒道貴,縫掖見諸侯。
    且感千金諾,寧辭萬里游。
    雁峰侵瘴遠,桂水出云流。
    坐惜離居晚,相思綠蕙秋。

    12 《酬令狐相公使宅別齋初栽桂樹見懷之作》 唐·劉禹錫

    清淮南岸家山樹,黑水東邊第一栽。
    影近畫梁迎曉日,香隨綠酒入金杯。
    根留本土依江潤,葉起寒棱映月開。
    早晚陰成比梧竹,九霄還放彩雛來。

    13 《酬令狐相公使宅別齋初栽桂樹見懷之作》 唐·劉禹錫

    清淮南岸家山樹,黑水東邊第一栽。
    影近畫梁迎曉日,香隨綠酒入金杯。
    根留本土依江潤,葉起寒棱映月開。
    早晚陰成比梧竹,九霄還放彩雛來。

    14 《宗禮欲往桂州,苦雨因以戲贈》 唐·呂溫

    農人辛苦綠苗齊,正愛梅天水滿堤。
    知汝使車行意速,但令驄馬著鄣泥。

    15 《宗禮欲往桂州苦雨因以戲贈》 唐·呂溫

    農人辛苦綠苗齊,正愛梅天水滿堤。
    知汝使車行意速,但令驄馬著鄣泥。

    農村

    16 《和裴令公新成綠野堂即事》 唐·姚合

    結構立嘉名,軒窗四面明。
    丘墻高莫比,蕭宅僻還清。
    池際龜潛戲,庭前藥旋生。
    樹深檐稍邃,石峭徑難平。

    17 《桂州經佳人故居》 唐·李群玉

    桂水依舊綠,佳人本不還。
    只應隨暮雨,飛入九疑山。

    18 《桂州經佳人故居》 唐·李群玉

    桂水依舊綠,佳人本不還。
    只應隨暮雨,飛入九疑山。

    19 《庭中初植松桂,魯望偶題,奉和次韻》 唐·皮日休

    毿毿綠發垂輕露,獵獵丹華動細風。
    恰似青童君欲會,儼然相向立庭中。

    20 《試夜題省廊桂》 唐·唐彥謙

    麻衣穿穴兩京塵,十見東堂綠桂春。
    今日競飛楊葉箭,魏舒休作畫籌人。

    * 關于桂綠的詩詞 描寫桂綠的詩詞 帶有桂綠的詩詞 包含桂綠的古詩詞(536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