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柳隔的詩詞(677首)

    521 《謫居感事》 宋·王禹偁

    遷謫獨熙熙,襟懷自坦夷。
    孤寒明主信,清直上天知。
    消息還依道,生涯只在詩。
    惟尚諭山水,詎敢詠江蘺。

    522 《發臨川》 宋·劉克莊

    始予卯角來,家君綰銅墨。
    縣齋多休暇,縣圃足戲劇。
    雖云嗜梨栗,亦頗窺簡冊。
    弟妹俱孩幼,親發方如漆。

    523 《方寺丞{左舟右定}子初成》 宋·劉克莊

    船成莫厭野人過,久欲從公具釣蓑。
    積雨晴來湖面闊,殘花落盡樹陰多。
    新營小店皆依柳,舊有危亭尚隔荷。
    所恨前峰含暝色,不然和月宿煙波。

    524 《又得湖字》 宋·劉克莊

    帝賜先生一曲湖,畫船領客泛菰蒲。
    覆茅亭子尋猶遠,隔柳人家看似無。
    渴嗜瀑泉頻遣汲,醒行釣岸屢嗔扶。
    假令不立功名死,史筆須編入酒徒。

    525 《出郭》 宋·劉克莊

    江邊一雨洗秋容,北郭東郊野意濃。
    老大怕它人檢點,隔溪隔柳看芙蓉。

    526 《還守臺州次陸務觀贈行韻》 宋·曾幾

    蟬噪高柳岸,鷺飛遠沙汀。
    蕭然感予懷,清凈游神庭。
    老樹失故綠,殘芳謝微馨。
    胡為趣召節,日日晨昏星。

    527 《題開元寺水閣》 唐·趙嘏

    年來獨向此游頻,謝氏青山與寺鄰。
    朱檻夜飛溪路雪,碧林晴隔馬蹄塵。
    波穿十里橋連寺,絮壓千家柳送春。

    528 《游葆真池上》 宋·陳與義

    墻厚不盈咫,人間隔蓬萊。
    高柳喚客游,我輩御風來。
    坐久落日盡,澹澹池光開。
    白云行水中,一笑三徘徊。

    529 《送葛謙問運干》 宋·周必大

    少年扶犁事西疇,老隌英游帝王州。
    才高韻勝各有得,志合情親君更優。
    離筵忽席洛定鼎,戌期云異齊葵丘。
    君行共嘆空冀北,我衰謾作周南留。

    530 《分岐四絕呈及甫》 宋·洪咨夔

    草色半有無,梅花間開落。
    還家正自好,奈此抱離索。
    送君一程歸,別我數里隔。
    空非愛雜黍,前例無此客。

    531 《曉巡北圃七絕》 宋·白玉蟾

    柳色花光映曉云,半窗紅日已東升。
    行人隔水自相語,無數鶯啼聞不曾。

    532 《序賓亭》 宋·蔡襄

    師律先憂寄,朝家此得人。
    門庭環劍佩,胸膽貫星辰。
    今已閒戎略,疇能卜宴申。
    樓高休暇日,臺逈厭登春。

    533 《天津感事二十六首》 宋·邵雍

    繞堤楊柳輕風里,隔水樓臺細雨中。
    酒放半醺重九后,此時情味更無窮。

    534 《為客吟》 宋·邵雍

    忽憶南秦為客日,洛陽東望隔秦川。
    云山去此二千里,歲月于今十九年。
    柳色得非新婀娜,江聲應是舊潺湲。
    衰軀設使能重往,疇昔情懷奈杳然。

    535 《代書謝王勝之學寄萊石茶酒器》 宋·邵雍

    東山有石若瓊玖,匠者追琢可盛酒。
    君子得之惜不用,殷勤遠寄林下叟。
    林叟從來用瓦盞,驚惶不敢擎上手。
    重誡兒童無損傷,緘藏復以待賢友。

    536 《次韻答葉學古》 宋·晁補之

    昔我游武林,值子長江頭。
    我時方南轅,子亦將西舟。
    相見兩大笑,典衣上高樓。
    樓高不知暑,五月凝清秋。

    537 《次韻張著作文潛飲王舍人才元家時坐客戶部李》 宋·晁補之

    霜雪埋百花,及時斗春陽。
    城南有高士,買屋入花藏。
    經時不出門,為花日日忙。
    我居在何許,近止東數坊。

    538 《次韻杜天達見寄》 宋·晁補之

    冷屋寒舟兩處懷,一封歸信隔年開。
    愁容頓與河冰泮,佳思先隨岸柳來。
    射雉便甘忘我矢,畫蛇何怪奪君杯。
    端知雪里清吟好,未減山陰興盡回。

    539 《出都寄二蘇》 宋·毛滂

    近年好語開蹙額,廊廟主人還稷契。
    諸葛亮公彙進民所懷,械必提之右乃挈。
    善隨類舉皆可觀,

    540 《游翠峰寺》 宋·毛滂

    隔墻楊柳舞腰斜,傍砌鵝梨玉作花。
    此地風光誰管領,小詩收入長官家。

    * 關于柳隔的詩詞 描寫柳隔的詩詞 帶有柳隔的詩詞 包含柳隔的古詩詞(677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