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枕曲的詩詞(521首)

    461 《商山廟》 宋·汪元量

    蹇柏枯松枕廟門,獨瞻遺像酹清尊。
    紫芝奕奕浮香氣,碧草纖纖沒燒痕。
    羽翼已成猶有說,腹心相視更何言。
    高歌一曲歸來隱,靜看山禽哺子孫。

    462 《宣城書懷》 宋·朱翌

    高爽清涼郡,登臨佳麗都。
    上連三蜀重,旁挾兩淮趨。
    天分光牛斗,溪行走舳艫。
    新林天際浦,青草柳邊湖。

    463 《寄沈秋淵四絕句》 元·楊維楨

    大將軍誥入酒市,貴公主鏡落田家。
    不知有客瑯玕所,獨自吹笙醉碧霞。
    句曲已無張外史,道士今有沈東陽。
    裁云剪月三千首,獨虎仙官不取將。

    464 《吳子夜四時歌》 元·楊維楨

    曲塵波欲動,紅心草已生。
    朝來夾城道,流車如水行。
    睡起珊瑚枕,微風度屧廊。
    芙蓉最高葉,翻水洗鴛鴦。

    465 《前有尊酒行》 明·劉基

    前有尊酒芳以飴,舉杯欲飲且置之。
    丈夫有志可帥氣,胡為受此曲蘗欺?禹惡旨酒,玄德上達

    桀作酒池,而南巢是蔡。

    466 《濂溪圖》 明·唐寅

    草苫書齋石壘塘,欄桿委曲嬈溪傍。
    方床石枕眠清畫,荷葉荷花互送香。

    467 《留題吳促庶省副北軒畫壁兼呈楊樂道陳院龍圖》 宋·王珪

    聞道北窗開繪境,偶來歸思滿滄洲。
    鄭簾宿鳥驚初旭,隔浦疏林似舊秋。
    夢憶清溪知幾曲,醉尋危磴欲三休。
    何時又賜通中枕,與對云山盡日留。

    468 《來燕堂聊句》 宋·王珪

    賢侯謝郡歸,從游樂吾黨。
    林泉富余地,卜筑疏陳莽。
    是時春正中,來燕音下上。
    若賀大廈成,喜留眾賓賞。

    469 《過歐陽元老草堂》 宋·吳則禮

    知子廊廟器,誅茅楚江邊。
    緬懷靖節意,心遠地自偏。
    綠發走關塞,蹭蹬成華顛。
    老益抱孤操,冥鴻正翩翩。

    470 《黃伯鈞示詩因次韻》 宋·吳則禮

    鬢毛蕭瑟強儒冠,塵土追隨意已闌。
    午枕夢回書帙亂,暮林秋老雨聲寒。
    百骸久悟歲月速,一室詎知天地寬。
    忽憶玉虹孤笛夜,曲肱終約聽鳴湍。

    471 《游山陽十首》 宋·陳造

    高郎胸次著瀟湘,亭枕城闉野趣長。
    我欲亭西分一曲,白鷗波外自鳴榔。

    472 《上姑丈閭丘通牧少卿》 宋·李廌

    天下一大器,安危系平傾。
    哲王慎民監,措術如和羹。
    辛甘或偏長,非可制割烹。
    五味既可口,君子嘗曰平。

    473 《郡治西廳錦被花不為治架每花開覆地而紅或緣》 宋·鄭剛中

    栽花傍庭砌,立木為花屋。
    小戶虛一偏,橫窗置其腹。
    分竹接桑蔓,尺寸引勾曲。
    春工直解事,夜雨頻澆沃。

    474 《同誼夫國才餞季然于普門院取壁間五字詩各探》 宋·王灼

    滿酌青慈杯,醉臥白石枕。
    借予驪駒曲,侑我河朔飲。

    475 《九里松》 宋·李石

    荷花湖上船,松影沙外渡。
    松行又九里,涼蘚引深步。
    石橋枕溪斜,中有入山路。
    意行忘屈曲,拄杖扣層戶。

    476 《題慈感寺極目軒》 宋·李洪

    寺枕苕溪一曲,僧依城郭千家。
    客至未嘗芡觜,我來恰及荷花。

    477 《交韻漢老弟假山》 宋·虞儔

    庭空吏散無公事,一枕清風供午睡。
    列仙之陬渺何許,化蝶翩翩可坐致。
    夢中意行不識路,神前那有車乘墜。
    立壁延緣蘿蔓綠,滑徑行視莓苔翠。

    478 《寄李晦庵》 宋·趙蕃

    昔我曾大父,高父世無倫。
    晚生不盡得,所知三數人。
    堂堂贊皇公,實能繼張陳。
    諫垣磨薦墨,許之以經綸。

    479 《月方上雨忽作》 宋·趙蕃

    作底浮云合,從何細雨零。
    庭中方照影,葉上已傳聽。
    耿耿深翻鵲,飄飄暗墮螢。
    倦身拋曲幾,高枕對疏欞。

    480 《竹隱新籬》 宋·趙蕃

    地迥闕虎落,秋來逢鼠偷。
    貧居乏給使,力作費營謀。
    鄰近俱相集,歡言卒未休。
    濁醪澆渴肺,香飯飽饑喉。

    * 關于枕曲的詩詞 描寫枕曲的詩詞 帶有枕曲的詩詞 包含枕曲的古詩詞(521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