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條書的詩詞(525首)

    21 《寄張十七校書李仁行秀才》 唐·鮑溶

    去年八月此佳辰,池上閑閑四五人。
    久行月影愁迷夢,誤入華光笑認春。
    一與清風上蕓閣,再期秋雨過龍津。
    今年此日何由見,蓬戶蕭條對病身。

    22 《送唐中丞開淘西湖夏日游泛因書示郡人》 唐·朱慶馀

    萍岸新淘見碧霄,中流相去忽成遙。
    空馀孤嶼來詩景,無復橫槎礙柳條。
    紅旆路幽山翠濕,錦帆風起浪花飄。
    共知浸潤同雷澤,何慮川源有旱苗。

    23 《李肱所遺畫松詩書兩紙得四十韻》 唐·李商隱

    萬草已涼露,開圖披古松。
    青山遍滄海,此樹生何峰。
    孤根邈無倚,直立撐鴻濛。
    端如君子身,挺若壯士胸。

    24 《得子侄書》 唐·喻鳧

    遠書來阮巷,闕下見江東。
    不得經史力,枉拋耕稼功。
    雁天霞腳雨,漁夜葦條風。
    無復琴杯興,開懷向爾同。

    憂國憂民

    25 《寄滄州李尚書》 唐·賈島

    滄溟深絕闊,西岸郭東門。
    戈者羅夷鳥,桴人思嶠猿。
    威棱高臘冽,煦育極春溫。
    陂淀封疆內,蒹葭壁壘根。

    26 《病中書懷呈友人》 唐·溫庭筠

    逸足皆先路,窮郊獨向隅。
    頑童逃廣柳,羸馬臥平蕪。
    黃卷嗟誰問,朱弦偶自娛。
    鹿鳴皆綴士,雌伏竟非夫。

    27 《長安書懷投知己(一作投邢員外)》 唐·李頻

    所學近雕蟲,知難謁至公。
    徒隨眾人后,擬老一生中。
    間歲家書到,經荒世業空。
    心懸滄海斷,夢與白云通。

    28 《和尚書詠泉山瀑布十二韻》 唐·徐夤

    名齊火浣溢山椒,誰把驚虹掛一條。
    天外倚來秋水刃,海心飛上白龍綃。
    民田鑿斷云根引,僧圃穿通竹影澆。

    29 《謝楊尚書惠櫻桃》 唐·盧延讓

    滿合虛紅怕動搖,尚書知重賜櫻桃。
    揉藍尚帶新鮮葉,潑血猶殘舊折條。
    萬顆真珠輕觸破,一團甘露軟含消。
    春來老病尤珍荷,并食中腸似火燒。

    30 《秋夕書懷呈戎州郎中》 唐·劉兼

    素律初回枕簟涼,松風飄泊入華堂。
    譚雞寂默紗窗靜,夢蝶蕭條玉漏長。
    歸去水云多阻隔,別來情緒足悲傷。

    31 《和李書記席上見贈》 唐·薛濤

    翩翩射策東堂秀,豈復相逢豁寸心。
    借問風光為誰麗,萬條絲柳翠煙深。

    32 《書事寄萬年厲員外》 唐·無可

    帝城皆劇縣,令尹美居東。
    遂拜趙張下,暫離星象中。
    擁歸從北闕,送上動南宮。
    舉起盆中日,驅行草上風。

    33 《臨江仙(次韻尚書兄送別)》 宋·李彌遜

    枝上子規催去旆,柳條偏系離情。
    片云留雨鎖愁城。
    不堪明月夜,寂寞照南榮。
    莫作東山今日計,風雷已促鵬程。
    功成來伴赤松行。
    卻尋鴻雁侶,尊酒會如星。

    34 《沁園春(題黃尚書夫人書壁后)》 宋·劉過

    緩轡徐驅,兒童聚觀,神仙畫圖。
    正芹塘雨過,泥融路軟,金蓮自策,小小籃輿。
    傍柳題詩,穿花勸酒,嗅蕊攀條得自如。
    經行處,有蒼松夾道,不用傳呼。

    35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 宋·王安石

    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桑條索漠楝花繁,風斂余香暗度垣。
    黃鳥數聲殘午夢,尚疑身屬半山園。

    寫景寫人典故

    36 《與朱元思書》 南北朝·吳均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初中文言文書信寫景山水

    37 《答蘇武書》 兩漢·李陵

    子卿足下:勤宣令德,策名清時,榮問休暢,幸甚幸甚。
    遠托異國,昔人所悲,望風懷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遺,遠辱還答,慰誨勤勤,有逾骨肉,陵雖不敏,能不慨然?自從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窮困,獨坐愁苦。
    終日無睹,但見異類。
    韋韝毳幕,以御風雨;羶肉酪漿,以充饑渴。

    古文觀止戰爭書信散文

    38 《稽山書院尊經閣記》 明·王守仁

    經,常道也,其在于天謂之命,其賦于人謂之性,其主于身謂之心。
    心也,性也,命也,一也。
    通人物,達四海,塞天地,亙古今,無有乎弗具,無有乎弗同,無有乎或變者也,是常道也。
    其應乎感也,則為惻隱,為羞惡,為辭讓,為是非;其見于事也,則為父子之親,為君臣之義,為夫婦之別,為長幼之序,為朋友之信。

    詠物

    39 《曾國藩誡子書》 清·曾國藩

    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極品,而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許可,老大徒傷,不勝悚惶慚赧。
    今將永別,特將四條教汝兄弟。
    一曰慎獨而心安。
    自修之道,莫難于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

    家訓

    40 《得王介甫常州書》 宋·梅堯臣

    斜封一幅竹膜紙,上有文字十七行。
    字如瘦棘攢黑刺,文如溫玉爛虹光。
    別時春風吹榆莢,及此已變蒹葭霜。
    道途與弟奉親樂,後各失子懷悲傷。

    宋詞精選懷念愛情感傷

    * 關于條書的詩詞 描寫條書的詩詞 帶有條書的詩詞 包含條書的古詩詞(525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