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朔蓬的詩詞(97首)

    81 《道士周玄初鶴林行》 明·劉基

    鶴林道士軒轅徒,以飆為輪雷為輿。
    開山養鶴作騏驥,上下二儀周六虛。
    雛成洗髓扶桑窟,縞練羽毛曈鐵骨。
    聲飄碧落玉清揚,影拂太微云滅沒。

    82 《和鄰幾館宿觀伯鎮題壁有作》 宋·韓維

    城南飲騎散,君赴蓬山廬。
    禁門肅清夜,飛閣何渠渠。
    深沉漏下始,蕭颯雨氣馀。
    俯仰河漢明,高情邈沖虛。

    83 《送許東傳》 宋·李新

    轉蓬孤鶴昔流人,千里樓西客此身。
    江梅相忘魚自樂,雪霜已過樹回春。
    長安索米非方朔,谷口耕云待子真。
    收拾從來憂國淚,太平無復事沾巾。

    84 《題汪侍郎仲宗北山道院》 宋·汪莘

    北山之宅可忘歸,北山之山天下稀。
    自非君身有仙骨,安得蓬壺閬苑相因依。
    長松巨柏氣象古,紅鸞白鳳交橫飛。
    朔風萬里促冬日,金橘千樹爭光輝。

    85 《舟中連雨》 宋·曹彥約

    客里逢連雨,龍公不貸人。
    一蓬遮晦朔,萬慮入悲辛。
    忽忽淹吾道,堂堂送此春。
    誰歟訟風伯,揮掃鑒中塵。

    86 《送懷玉之越謁秋房使君》 宋·胡仲弓

    紛紛人少強,有客面如鐵。
    前日方游吳,今日又走越。
    一身天地間,行役勞歲月。
    問子去何為,豈是事干謁。

    87 《用元韻寄周推蕭法》 宋·王炎

    隔岸好山羅數峰,繞檐修竹添深叢。
    云溪有此兔一窟,將雛德曜隨梁鴻。
    一饑難忍出謀食,志郁不伸成怪松。
    彼美湓城二君子,昔未識面先聞風。

    88 《沁園春 壽同館虎賁百夫長鄧仁甫》 元·許有壬

    十載炎方,同飲漢江,同為轉蓬。
    恨尋常會面,當年無分,三千余里,此地相逢。
    宇宙英奇,幽并慷慨,肯事區區筆硯中。
    男兒志,要長槍大劍,談笑成功。

    89 《沁園春 壽同館虎賁百夫長鄧仁甫》 元·許有壬

    十載炎方,同飲漢江,同為轉蓬。
    恨尋常會面,當年無分,三千余里,此地相逢。
    宇宙英奇,幽并慷慨,肯事區區筆硯中。
    男兒志,要長槍大劍,談笑成功。

    90 《已賦四花復得紅因念閣下舊遂足五花之韻》 宋·項安世

    吾衰不復夢蓬瀛,忽見紅梅眼暫驚。
    獨樹正當云閣起,艷汝斜照石渠明。
    懶隨朔雪傳春信,長倚東風詫曉酲。
    歲晚江湖逢驛使,羞多無奈臉霞生。

    91 《登城歌》 宋·張镃

    二月二十八,花開滿林鶯恰恰。
    春光誰遣插翅飛,雪色情知添鬢發。
    暄風隨我登古城,遠樹如簇山如縈。
    一川渺瀰青鏡平,云翳不定天疑行。

    92 《得東南書報亂后東都故居猶存而州北松槚亦無》 宋·晁公溯

    旄頭光垂北風起,胡沙漫漫暗天地。
    翠華清曉巡朔方,咸陽宮殿生荊杞。
    胡兒解鞍留漢土,凝碧池頭日歌舞。
    一朝忽棄洪河南,來歸輿圖丞相府。

    93 《秀山霜晴晚眺與趙賓暘黃惟月聯句》 宋·方回

    一峰何崢嶸,萬象翻匍匐。
    心包元氣并,影立太空獨。
    遙瞻極乾端,俯瞰際坤軸。
    飄飄凌云身,杳杳送鴻目。

    94 《為張都目益題爪哇王后將相圖》 宋·方回

    闍婆之國古來有,其人裸體蓬厥首。
    后來改號作爪哇,君僭稱王妻僭后。
    跣足露乳布纏腰,往往自妍不知丑。
    千島萬島南海南,謂遠無虞險可守。

    95 《倚梅觀雪》 宋·方回

    空山浩浩朔風吹,蕭颯如蓬兩鬢垂。
    獨倚寒梅看遠雪,合呼美酒賦新詩。
    剡舟地逈何由往,隴驛天遙亦謾思。
    忽憶立年湖上事,金樽銀筆永無期。

    96 《示化士》 宋·釋慧遠

    拄杖生根挑不上,缽盂無底滿盛歸。
    凈名何用空惆悵,哭罷香嚴與不知。
    頭蓬松兮郡辨,耳卓朔兮莫窺。
    渡口船回人借問,寒山南畔石橋西。

    97 《奉使還至近畿先寄史院諸同舍二首》 宋·蘇頌

    倐忽經冬又涉春,年光冉冉暗催人。
    要荒一去三千里,晦朔俄驚十二旬。
    絕代方言空問俗,蓬山直舍已凝塵。
    汗青何日成書去,頭白常慚竊祿頻。

    * 關于朔蓬的詩詞 描寫朔蓬的詩詞 帶有朔蓬的詩詞 包含朔蓬的古詩詞(97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