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有的詩詞(6264首)

    581 《和汪之園亭之作》 明·陸深

    一區猶愧子云才,薄茅堂傍水開。
    遠訊經秋憑雁到,問奇長日人來。
    好花隔岸飛紅雨,新筍穿籬迸綠苔。
    同上玉堂俱出牧,卻從郊野望蓬萊。

    582 《雷峰一初送竹嶼春谷和尚詩莫念平生下澤車》 明·南洲法師

    莫念平生下澤車,新詩傳得自西湖。
    飛搶不羨培風翼,秣飾徒憐病顙駒。
    野殿劫灰前古寺,離宮春草舊行都。
    相望惟南峰月,照見黃妃塔影孤。

    583 《九日登高感寄懷虞山錢太史》 明·彭幼朔

    落木蕭蕭兩鬢皤,登高縱覽舊關河。
    漫嗟魚服英雄老,爛醉龍山感概多。
    千古風流吹帽盡,百年時序插萸過。
    石函君已鐫名久,約龍沙共放歌。

    584 《次沈陶庵題石田竹莊韻》 明·沈宣

    休文家在陽湖住,湖璟勣似渭川。
    險韻刊詩留節下,涼陰牽夢墮鷗邊。
    無人厭俗狂題鳳,客敲門共飲泉。
    負我十年開徑入,相思空隔滿林煙。

    585 《嘉靖四年奉詔督師西征再蒙溫旨趙充國馬援》 明·楊一清

    西北風塵帝顧多,老臣承詔出巖阿。
    便宜欲上趙充國,矍鑠還非馬伏波。
    十乘戎行新節鉞,三邊精采舊關河。
    極知君命如山重,感激渾忘兩鬢皤。

    586 《前尊酒行》 明·詹同

    一尊酒,后三尺墳。
    墳前兩樹花,墳中不知春。
    分明記得墳中鬼,曾共當年飲酒人。

    587 《黃巖黃宗賢為余筑室羽山招與共學方心事未》 明·鄭善夫

    不分委溝壑,上林安一枝。
    官隨年少后,拙負故人知。
    彝鼎終難就,簞瓢定不辭。
    故園方苦亂,去采羽山芝。

    588 《別莆田陳君彥質追送不及悵然作五首》 明·鄭胤驥

    啟關欲從之,子舟竟何所。
    水盈盈,亦葉湑湑。
    談笑昔時歡,徘徊此時楚。
    子兮如子何,與我周旋我。
    ¤

    589 所思酉水舟次作》 明·周復俊

    去年三月滇水陰,今年二月沅州路。
    風光晼晚愁殺人,春色飄回忽遲暮。
    楊溪昨夜春泉發,竹寨沙邊弄明月。
    始見繁花復亂飛,愁多不愿理春衣。

    590 《楊柳枝·前別楊柳枝》 唐·白居易

    別楊柳枝,夢得繼和“春盡絮飛”之句。
    又復戲答


    柳老春深日又斜,任他飛向別人家。
    誰能更學孩童戲,尋逐春風捉柳花。

    591 《自吟拙什,因所懷》 唐·白居易

    懶病每多暇,暇來何所為?
    未能拋筆硯,時作一篇詩。
    詩成淡無味,多被眾人嗤。
    上怪落聲韻,下嫌拙言詞。

    592 《對酒懷寄李十九郎中》 唐·白居易

    往年江外拋桃葉,[結之也。
    ]
    去歲樓中別柳枝。
    [樊、蠻也。

    593 《正月九日,美堂飲,醉歸徑睡,五鼓方醒,》 宋·蘇軾

    眾人事紛擾,志士獨悄悄。
    何意琵琶弦,常遭腰鼓鬧。
    三杯忘萬慮,醒後還皎皎。
    如轆轤索,已脫重縈繞。

    594 《出都來陳,所乘船上題小詩八首,不知何人》 宋·蘇軾

    鳥樂忘置罦,魚樂忘鉤餌。
    何必擇所安,滔滔天下是。

    595 《出都來陳,所乘船上題小詩八首,不知何人》 宋·蘇軾

    煙火動村落,晨光尚熹微。
    田園處處好,淵明胡不歸。

    596 《出都來陳,所乘船上題小詩八首,不知何人》 宋·蘇軾

    我行無疾徐,輕楫信溶漾。
    船留村市鬧,閘發寒波漲。

    597 《出都來陳,所乘船上題小詩八首,不知何人》 宋·蘇軾

    舟人苦炎熱,宿此喬木灣。
    清月未及上,黑云如頹山。

    598 《出都來陳,所乘船上題小詩八首,不知何人》 宋·蘇軾

    萬竅號地籟,沖風散天池。
    喧豗瞬息間,還掛斗與箕。

    599 《出都來陳,所乘船上題小詩八首,不知何人》 宋·蘇軾

    潁水非漢水,亦作蒲萄綠。
    恨無襄陽兒,令唱銅鞮曲。

    600 《出都來陳,所乘船上題小詩八首,不知何人》 宋·蘇軾

    我詩雖云拙,心平聲韻和。
    年來煩惱盡,古井無由波。

    * 關于有的詩詞 描寫有的詩詞 帶有有的詩詞 包含有的古詩詞(6264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