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新人的詩詞(174首)

    81 《賀新郎(為后村母夫人壽)》 宋·王邁

    瓔珞珠垂縷。
    看花冠、端容麗服,補陀巖主。
    只坐塵緣蹉一念,朱紫叢中得度。
    人世福、夫人兼五。

    82 《水調歌頭(賀人新娶,集曲名)》 宋·哀長吉

    紫陌風光好,繡閣綺羅香。
    相將人月圓夜,早慶賀新郎。
    先自少年心意,為惜殢人嬌態,久俟愿成雙。
    此夕于飛樂,共學燕歸梁。

    83 《賀新郎(壽中書舍人)》 宋·鄭元秀

    突屼金仙屋。
    素秋沈、長空霽雨,萬山如浴。
    驚破元戎呼小隊,來看飛泉噴玉。
    正晚谷,清鏡圓熟。

    84 《賀新郎(賀人妾生子)》 宋·丁幾仲

    喜溢蟾宮夢。
    起推衣、平章竇桂,濕鴉飛動。
    果報佳音傳絡秀,丹穴雛生彩鳳。
    想孔釋、親來抱送。

    85 《代父送人之新安》 明·陸娟

    津亭楊柳碧毿毿,人立東風酒半酣。
    萬點落花舟一葉,載將春色過江南。

    離別寫景祝福

    86 《臺頭寺愿上人院古松下有小松,裁毫末新生,》 唐·補闕同賦

    皇甫冉
    細草亦全高,秋毫乍堪比。
    及至干霄日,何人復居此。

    87 《題新云山人畫梅》 現代·郁達夫

    十年孤嶼羅浮夢,每到春來輒憶家。
    難得張郎知我意,畫眉還為畫梅花。

    88 《新昌逢故人》 宋·李泳

    草縣一相值,忽思傾蓋時。
    年來無限事,別后幾篇詩。
    石亂水流急,竹深煙散遲。
    兵戈方滿眼,我輩欲何之。

    89 《喜遷鶯 代人作,送鎦宰考滿,并遷新居》 元·王禮

    甘霖停留。
    喜浩蕩洪恩,躋民仁壽。
    戍柳拖金,海棠染絳,報道宰官移綬。
    轉眼積勞三考,大臥更深猶晝。

    90 《到官郡□之余即新眾樂亭為州人游觀之所因拙》 宋·方希覺

    重尋佳景冠南州,天與邦人作勝游。
    百尺臺成偏得月,四時花放不知秋。
    當軒疊嶂高還下,傍檻長溪咽復流。
    只道使君能共樂,有誰能會使君憂。

    91 《新昌蓮峰呂山人夜攜魚酒過訪丘中因有此作》 明·李元昭

    日入林壑晦,乳犬吠檐隙。
    下榻爇蘭膏,邂逅滄浪客。
    菰條貫溪魴,瓦瓶挈村醳。
    傲睨不作禮,蒼霞飄短掖。

    92 《送人還新安》 明·陸德蘊

    津亭芳草碧毿毿,人立東風酒半酣。
    萬點落花舟一葉,載將春色到江南。

    93 《題履實上人新居》 明·秋潭舷公

    頭陀冢間住,鬼食夜長分。
    密行許誰識,微言期自聞。
    樹陰初上月,水氣晚為云。
    別有示心處,不資半偈文。

    94 《新豐主人》 明·涂俊

    客舍新豐往來熟,主人相留上房宿。
    門外人聲雜暮鴉,尊中酒色浮春竹。
    鄰家女兒愛月明,玉纖窗下理銀箏。
    一曲《涼州》腸欲斷,行人猶在武威城。

    95 《送毛懋新山人歸河南》 明·邢侗

    落拓憐吾友,知音聾俗稀。
    天秋一鴻動,人老外黃歸。
    客夢迷吹角,閑情入搗衣。
    送君郵樹轉,寒雨正霏霏。

    96 《過新息留示鄉人任師中(任時知瀘州,亦坐事》 宋·蘇軾

    昔年嘗羨任夫子,卜居新息臨淮水。
    怪君便爾忘故鄉,稻熟魚肥信清美。
    竹陂雁起天為黑,(小竹陂在縣北。
    )桐柏煙橫山半紫。

    97 《新朝士多故人愁吟寄之》 宋·戴復古

    野鹿自由性,孤鴻不就群。
    飄零生白發,故舊半青云。
    憂國家何有,愁吟天不聞。
    北風吹漢水,胡騎政紛紛。

    98 《虎丘新復古石井泉,太守沈虞卿舍人勸農過之》 宋·范成大

    勸耕堂上醉高年,和氣春風共藹然。
    大士亦修隨喜供,夜來古井躍新泉。

    99 《虎丘新復古石井泉,太守沈虞卿舍人勸農過之》 宋·范成大

    落紙云煙墮翠巒,一泓潭月斗清寒。
    鳳凰池上揮毫手,卻掬山泉淬筆端。

    100 《虎丘新復古石井泉,太守沈虞卿舍人勸農過之》 宋·范成大

    傳聞公作新亭好,先報儂家拄杖知。
    便擬挈瓶來煮茗,繞闌干角遍尋詩。

    * 關于新人的詩詞 描寫新人的詩詞 帶有新人的詩詞 包含新人的古詩詞(174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