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新絲的詩詞(1416首)

    141 《無題和王子新》 明·朱曰藩

    蔥菁玉樹宮槐陌,婀娜纖腰楊柳枝。
    多病心情寒食后,小樓風雨落花時。
    陽臺永夜難為夢,洛浦微波可寄詞。
    何許鑒儂心獨苦,朝來青鏡有垂絲。

    142 《和鮮于子駿鄆州新堂月夜二首(前次韻,后不》 宋·蘇軾

    去歲游新堂,春風雪消后。
    池中半篙水,池上千尺柳。
    佳人如桃李,胡蝶入衫袖。
    山川今何許,疆野已分宿。

    143 《元翰少卿寵惠谷簾水一器龍團二枚仍以新詩為》 宋·蘇軾

    巖垂匹練千絲落,雷起雙龍萬物春。
    此水此茶俱第一,共成三絕景中人。

    144 《景仁和賜酒燭詩復次韻謝之(時公方進新樂·》 宋·蘇軾

    笙磬分均上下堂,(舊說堂上之樂,皆受笙均;堂下之樂,皆受磬均。
    )游魚舞獸自奔忙。
    朱弦初識孤桐韻,(舊樂金石聲高而絲聲微,今樂金石與絲聲皆著。
    )玉琯猶聞秬黍香。

    145 《奉和圣製新春》 宋·晏殊

    斗柄東回六合春,堯天歷象與時新。
    銅壺瑞氣延疏漏,青輅祥風繞畫輪。
    云里樓臺高郁郁,雨中原隰碧鱗鱗。
    千枝彩萼梅英吐,百尺金絲柳帶勻。
    秉籙調元功有序,在璿觀妙政惟醇。
    仰瞻魏闕宣和會,共識皇恩子萬民。

    146 《侄孫子淵新居落成二首》 宋·戴復古

    結屋鄰蒼海,開門面翠屏。
    堂前萱草綠,壽母鬢絲青。
    禮樂陳樽俎,詩書立戶庭。
    一時勤卜筑,百世享康寧。

    147 《新嶺》 宋·范成大

    瘦馬兀瞢騰,荒雞號莽蒼。
    絲窠罥朝露,籬落萬珠網。
    宿云拂樹過,飛泉擘山響。
    老桑局潛虯,怪蔓掛騰蟒。

    148 《漁父·湘湖煙雨長菁絲》 宋·陸游

    湘湖煙雨長菁絲,菰米新炊滑上匙。
    云散后,月斜時,潮落舟橫醉不知。

    149 《新秋》 宋·陸游

    打窗落葉報秋期,病叟頹然兩鬢絲。
    縱酒已無年少夢,讀書仍負夜涼時。
    問囚損氣嗟誰念?學道刳心恐已遲。
    買鶴清溪歸計足,寄聲先遣故人知。

    150 《新秋》 宋·陸游

    衰發成絲奈若何?更堪日月疾飛梭。
    梧桐敗葉飄猶少,蟋蟀雕籠賣已多。
    歲樂喧呼沽酒市,夜涼凄斷采菱歌。
    老夫亦動秋風興,欲倩鄰翁買釣蓑。

    151 《新春感事八首終篇因以自解》 宋·陸游

    玻璃江上柳如絲,行樂家家要及時。
    只怪今朝空巷出,使君人日宴蟆頤。

    152 《新堂》 宋·陸游

    湖上新堂氣疏豁,三面嵐光翠如潑。
    都門歸來病相屬,鄰里怪我間何闊。
    蓴絲作羹飯雕胡,廚人斫鱠藝絕殊。
    何由喚得左元放,銀盤釣出松江鱸?

    153 《新柳》 宋·楊萬里

    輦路金絲半欲垂,外間玉爪未渠開。
    上林柳色休多憶,更趁春風看一回。

    154 《過寶應縣新開湖十首》 宋·楊萬里

    雨絲拂水不曾沉,一一如珠一一明。
    亂走不停跳不住,忽然跳入水精瓶。

    155 《宿孔鎮觀雨中蛛絲五首》 宋·楊萬里

    雨罷蜘蛛卻出檐,網絲小減再新添。
    莫言辛苦無功業,便有飛蟲密處粘。

    156 《垂絲海棠二首》 宋·楊萬里

    無波可照底須窺,與柳爭嬌也學垂。
    破曉驟晴天有意,生紅新曬一絇絲。

    157 《垂絲海棠二首》 宋·楊萬里

    不關殘醉未醒松,不為春愁懶散中。
    自是新晴生睡思起,來無力對東風。

    158 《垂絲海棠盛開》 宋·楊萬里

    垂絲別得一風光,誰道全輸蜀海棠。
    風攪玉皇紅世界,日烘青帝紫衣裳。
    嬾無氣力仍春醉,睡起精神欲曉妝。
    舉似老夫新句子,看渠桃杏敢承當。

    159 《新涼感興》 宋·楊萬里

    初退生衣進熟衣,新涼只與睡相宜。
    草爭人跡微疏處,荷怯秋風欲動時。
    又是一年將過眼,如何兩鬢不成絲。
    中元節後新來懶,草冊才抄第二詩。

    160 《新晴曉步》 宋·楊萬里

    冬來暮暮雨絲絲,竹徑梅坡跡頓稀。
    作意新晴聊一出,行逢濕路卻成歸。

    * 關于新絲的詩詞 描寫新絲的詩詞 帶有新絲的詩詞 包含新絲的古詩詞(1416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