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接對的詩詞(410首)

    161 《西河(岳陽)》 宋·楊澤民

    形勢地。
    岳陽事見圖記。
    因山峭拔聳孤城,畫樓涌起。
    楚吳巨澤坼東南,驚濤浮動空際。

    寫景寫人隱居生活抒懷

    162 《寶鼎現》 宋·陳郁

    虞弦清暑,佳氣蔥郁,非煙非霧。
    人正在、東闈堂上,分瑞祥輝騰翠渚。
    奉玉斝,總歡呼稱頌,爭羨神光葆聚。
    慶誕節、彌生二佛,接踵瑤池仙母。

    163 《應天長(兩峰插云)》 宋·張矩

    暮屏翠冷,秋樹赭疏,雙峰對起南北。
    好與霽天相接,浮圖現西極。
    岧峣處,云共碧。
    漫費盡、少年游屐。

    164 《應天長(兩峰插云)》 宋·張矩

    暮屏翠冷,秋樹赭疏,雙峰對起南北。
    好與霽天相接,浮圖現西極。
    岧峣處,云共碧。
    漫費盡、少年游屐。

    165 《暮步至江上》 宋·呂本中

    客事久輸鸚鵡杯,春愁如接鳳凰臺。
    樹陰不礙帆影過,雨氣卻隨潮信來。
    山似故人堪對飲,花如遺恨不重開。
    雪籬風榭年年事,辜負風光取次回。

    166 《寡人之于國也》 先秦·孟子弟子錄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
    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
    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

    高中文言文治國哲理

    167 《張衡傳》 兩漢·范曄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
    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
    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
    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

    高中文言文贊美寫人傳記

    168 《夏日田園雜興》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
    五月江吳麥秀寒,移秧披絮尚衣單。
    稻根科斗行如塊,田水今年一尺寬。

    田園寫景勞動生活組詩

    169 《范雎說秦王》 先秦·佚名

    范雎至秦,王庭迎,謂范雎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
    今者義渠之事急,寡人日自請太后。
    今義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
    躬竊閔然不敏。

    古文觀止高中文言文勸諫

    170 《屈原列傳》 兩漢·司馬遷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為楚懷王左徒。
    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
    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

    古文觀止寫人傳記

    171 《報任少卿書/報任安書》 兩漢·司馬遷

    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者辱賜書,教以慎于接物,推賢進士為務,意氣勤勤懇懇。
    若望仆不相師,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
    仆雖罷駑,亦嘗側聞長者之遺風矣。

    古文觀止敘事議論抒懷

    172 《親政篇》 明·王鏊

    《易》之《泰》:“上下交而其志同。
    ”其《否》曰:“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
    ”蓋上之情達于下,下之情達于上,上下一體,所以為“泰”。
    下之情壅閼而不得上聞,上下間隔,雖有國而無國矣,所以為“否”也。

    古文觀止奏議

    173 《柳毅傳》 唐·李朝威

    儀鳳中,有儒生柳毅者,應舉下第,將還湘濱。
    念鄉人有客于涇陽者,遂往告別。
    至六七里,鳥起馬驚,疾逸道左。
    又六七里,乃止。

    高中文言文愛情神話故事

    174 《西都賦》 兩漢·班固

    漢之西都,在于雍州,實曰長安。
    左據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華、終南之山。
    右界褒斜、隴首之險,帶以洪河、涇、渭之川。
    眾流之隈,汧涌其西。

    敘事議論

    175 《與吳質書》 魏晉·曹丕

    二月三日,丕白。
    歲月易得,別來行復四年。
    三年不見,《東山》猶嘆其遠,況乃過之,思何可支!雖書疏往返,未足解其勞結。
    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痛可言邪?昔日游處,行則連輿,止則接席,何曾須臾相失!每至觴酌流行,絲)
    竹并奏,酒酣耳熱,仰而賦詩,當此之時,忽然不自知樂也。

    書信思友

    176 《聲無哀樂論》 兩漢·嵇康

    有秦客問于東野主人曰:「聞之前論曰:『治世之音安以樂,亡國之音哀以思。
    』夫治亂在政,而音聲應之;故哀思之情,表于金石;安樂之象,形于管弦也。
    又仲尼聞韶,識虞舜之德;季札聽弦,知眾國之風。
    斯已然之事,先賢所不疑也。

    感嘆生命

    177 《益州夫子廟碑》 唐·王勃

    述夫帝車南指,遁七曜於中階;華蓋西臨,藏五?於太甲。
    雖復星辰蕩越,三元之軌躅可尋;雷雨沸騰,六氣之經綸有序。
    然則撫銅渾而觀變化,則萬象之動不足多也;握瑤鏡而臨事業,則萬機之湊不足大也。
    故知功有所服,龜龍不能謝鱗介之尊;器有所歸,江漢不能竊朝宗之柄。

    178 《益州夫子廟碑》 唐·王勃

    述夫帝車南指,遁七曜於中階;華蓋西臨,藏五?於太甲。
    雖復星辰蕩越,三元之軌躅可尋;雷雨沸騰,六氣之經綸有序。
    然則撫銅渾而觀變化,則萬象之動不足多也;握瑤鏡而臨事業,則萬機之湊不足大也。
    故知功有所服,龜龍不能謝鱗介之尊;器有所歸,江漢不能竊朝宗之柄。

    179 《七律·游學即景》 現代·毛澤東

    驟雨東風對遠灣,滂然遙接石龍關。

    野渡蒼松橫古木,斷橋流水動連環。
    客行此去遵何路,坐眺長亭意轉閑。

    180 《琵琶行》 宋·戴復古

    潯陽江頭秋月明,黃蘆葉底秋風聲。
    銀龍行酒送歸客,丈夫不為兒女情。
    隔船琵琶自愁思,何預江州司馬事。
    為渠感激作歌行,一寫六百六十字。

    * 關于接對的詩詞 描寫接對的詩詞 帶有接對的詩詞 包含接對的古詩詞(410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