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錄錄的詩詞(571首)

    441 《人日設安錄醮有送菊花一盆四干直上開花數百》 宋·王邁

    弱干簪頭大,鮮葩蠟樣橫。
    攜來煩稚子,喜甚見重陽。
    不與浮花并,看渠晚節香。
    今宵持供圣,一粲動天皇。

    442 《挽武剛錄能》 宋·王邁

    世科赫奕登相續,官守端方石介如。
    無節能開河內稟,進身恥覓帝城書。
    秩終九品人稱屈,善積千年慶有余。
    馬耳家聲無失墜,二雛努力大門閭。

    443 《和毗陵傅知錄送其侄得雋廣童科》 宋·王邁

    渥洼驥子展足長,朝發燕都夕夜郎。
    一腹如椰貯夜光,揮毫落紙爛成章。
    誦筴無遺忘,風采聳動中書堂。
    伯父一見金玉相,聲之以詩鳴鳳凰。

    444 《壽狄知錄》 宋·陽枋

    熟讀周官知幾冬,染人袍就彩絲疑,家當永日三三夏,數應西岷六六峰。
    囚放盡言公活汝,民期無復鼠穿墉。

    445 《和趙知錄韻三首》 宋·吳潛

    黑風吹海屑銀濤,莫辨秦瑰與楚瑤。
    煮水煎茶還我輩,灶煙文武火須調。

    446 《和趙知錄韻三首》 宋·吳潛

    甫能乞得六花飛,又要憂它褐與衣。
    爭似煙江漁釣侶,賣魚沽酒唱歌歸。

    447 《和趙知錄韻三首》 宋·吳潛

    造物從來害是恩,由他珪璧委千門。
    梅梢已露春消息,小向涵虛駐客軒。

    448 《再和趙知錄韻三首》 宋·吳潛

    妖蜃吹城市海濤,也疑瀛島產琨瑤。
    老滕解把真成妄,郢曲如今始再調。

    449 《再和趙知錄韻三首》 宋·吳潛

    只道梅花已亂飛,何須點綴謝莊衣。
    獨欣凍死安西虜,戴取狐巴馬上歸。

    450 《再和趙知錄韻三首》 宋·吳潛

    何煩洛令市私恩,有客甘貧自閉門。
    恰似明州前錄事,清高直可傲羲軒。

    451 《辛酉首夏余云谷自四明來訪且錄示丙辰年所和》 宋·李曾伯

    禪榻相逢六載前,當時駑力尚堪鞭。
    繼更煙瘴為形役,遍歷風濤不意全。
    思舊仙游嗟已遠,老軀痿廢抑誰憐。
    而今莫問人間事,得正狐丘是甚年。

    452 《寄陳國錄》 宋·方岳

    秋宵一何長,客夢一何短。
    坐為識丁累,彈鋏落孤館。
    所思渺寒江,苦惜會面罕。
    豈無人攜人,情話誰與款。

    453 《寄題龔國錄見山閣》 宋·方岳

    吾州百嶂千峰低,斗大山城去山咫。
    縈青繚碧玉四圍,曉色蒼寒莫煙紫。
    山中見山何足奇,此妙未容兒輩知。
    諸方不具頂門眼,寧了芥子藏須彌。

    454 《次梁粹錄囚上饒》 宋·方岳

    此老清如許,寧求使節知。
    檄分風憲重,山到月巖奇。
    秋色深宜雨,寒花并入詩。
    圣朝本仁厚,鼠輩亦吾兒。

    455 《次韻張錄攜書見過》 宋·方岳

    家在屏山東復東,高軒肯過白云中。
    石橋自是神仙處,竹屋相傳工律工。
    日暮春江愁李白,山寒秋菊老龜蒙。
    時平莫袖揮毫手,此論於予卻未公。

    456 《次韻張錄攜書見過》 宋·方岳

    君家自有神奇在,底用濃熏到馬班。
    黃石一編燈火外,紫芒雙劍斗牛間。
    誰能莫府初開印,聞有詩人便入山。
    雨過勘廳春草綠,與吾意思政相關。

    457 《次韻剡張知錄見寄》 宋·陳著

    危途盍把隱為師,名姓翻嫌世或知。
    栗里已成終老計,桐鄉猶記舊游時。
    云山杳杳勤搜便,風雨瀟瀟獨寄詩。
    目送心期無別語,厚培根本做春枝。

    458 《送沆赴臺州學錄》 宋·陳著

    山連霞,水半沙,十步九步神仙家。
    草初芽,樹欲花,香風二百里春華。

    459 《送陳孔晨錄鄞學任滿西歸》 宋·陳著

    思昔南墅翁,用不盡書力。
    留以裕厥子,著鞭飽諳歷。
    鄞庠多材地,糾錄迂分職。
    休休自無犯,耿耿不事激。

    460 《送兒沆赴昌國學錄》 宋·陳著

    來汝沆,吾語汝。
    蓬萊鄉,仙者寓,汝行豈為求仙故。
    寶陀山,

    * 關于錄錄的詩詞 描寫錄錄的詩詞 帶有錄錄的詩詞 包含錄錄的古詩詞(571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