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弓矢的詩詞(151首)

    121 《雙鳧觀?在葉縣?》 宋·蘇軾

    王喬古仙子,時出觀人寰。
    常為漢郎吏,厭世去無還。
    雙鳧偶為戲,聊以驚世頑。
    不然神仙跡,羅網安能攀。

    122 《陰山畫虎圖》 宋·王安石

    陰山健兒鞭鞚急,走勢能追北風及。
    逶迤一虎出馬前,白羽橫穿更人立。
    回旗倒戟四邊動,抽矢當前放蹄入。
    爪牙蹭蹬不得施,跡上流丹看來濕。

    123 《贈天啟友弟》 宋·張耒

    桑弧蓬矢射四方,嬰孩立志長可忘。
    莫學兒女漫弄芳,豪氣當視交河郎。
    邊城入望千里長,臂鞴時架角鷹蒼。
    搏捷仍放韓盧狂,麕鶉日暮隨登堂。

    124 《射生戶》 宋·歐陽修

    射生戶,前日獻一豹,今日獻一狼。
    豹因傷我牛,狼因食我羊。

    125 《對雪》 宋·王禹偁

    帝鄉歲云暮,衡門晝長閉。
    五日免常參,三館無公事。
    讀書夜臥遲,多成日高睡。
    睡起毛骨寒,窗牖瓊花墜。

    126 《春風》 宋·王令

    春風東來暖如噓,過拂我面撩我裾。
    不知我心老有異,亦欲調我兒女如。
    庭前花枝笑自愛,風里草力更相扶。
    旁林曲樹足飛鳥,不問燕雀鴟鳶烏。

    127 《郭綸》 宋·蘇轍

    郭綸本蕃種,騎斗雄西戎。
    流落初無罪,因循遂龍鐘。
    嘉州已經歲,見我涕無窮。
    自言將家子,少小學彎弓。

    128 《從軍樂》 宋·劉過

    蛟龍寶劍鸊鵜刀,黃金絡馬花盤袍。
    臂弓腰矢出門去,百戰未怕皋蘭鏖。
    酒酣縱獵自足快,詩成橫槊人稱豪。
    但期處死得其所,一死政自輕鴻毛。

    129 《靖康改元四十韻》 宋·劉子翚

    肉食開邊釁,天驕負漢恩。
    陰謀招叛將,喋血犯中原。
    飲馬江河竭,鳴笳宇宙喧。
    氛埃纏帝座,猰{左犭右俞}吸宮垣。

    130 《燕歌行》 宋·汪元量

    北風刮地愁云彤,草木爛死黃塵蒙。
    撾鞞伐鼓聲咚咚,金鞍鐵馬搖玲瓏。
    將軍浩氣吞長虹,幽并健兒膽力雄。
    戰車軋軋馳先鋒,甲戈相撥聲摩空。

    131 《大明鐃歌鼓吹曲十三篇》 元·楊維楨

    於王氣,涂之岡。
    五百祀,皇陵藏。
    火流烏,星流紅,駕生圣人應天祥。
    圣人生,六合一統天下昌。

    132 《懊憹歌(五首)》 明·劉基

    男兒初生時,蓬矢桑弧弓。
    老大卻思家,懊惱無終窮。

    133 《湘竹有題》 明·楊基

    朝行湘竹下,暮宿湘竹中。
    云情與雨態,萬變俄不同。
    密密深翳日,疏疏細含風。
    新梢露裊裊,老節煙蒙蒙。

    134 《和子華兄宴王道損公宇》 宋·韓維

    濟濟高燕會,眾賓且喜樂。
    方冬氣常溫,是日寒始若。
    愁云際平林,垂見雪花落。
    四座喜相顧,有引必虛爵。

    135 《次韻和平甫同介甫當世過飲見招》 宋·韓維

    炎風得秋亦已涼,喜抱塵策羅南窗。
    策中古人不可見,獨詠君子予心降。
    高丈大論日傾吐,響快有類鐘應撞。
    卻嗟吾儕多暇日,俚謠暴謔何其嚨。

    136 《鸛帶箭行》 宋·陳造

    城邊鶴城棲,水食衣楚楚。
    欲鳴不鳴候天雨,此肉胡宜登鼎俎。
    柳營子弟弓石人,南山之石猶飲羽,如汝正可虛弦取。

    137 《書城北尼庵二首》 宋·陳造

    諸郎弓力勝黃間,中戟穿楊氣貌閑。
    樂府新傳殺胡讖,看君飛矢下陰山。

    138 《壽入州徐守三首》 宋·王之望

    赤矢朱弓祖慶綿,五云吉夢世生賢。
    嘉時浹日迎重九,景運中天恰半千。
    律播金商資爽氣,露和瓊屑引遐年。
    壽觴莫負專城貴,好對西風醉管弦。

    139 《上平江徐侍郎十絕句》 宋·曾協

    盛德由來自邈綿,偃王功德至今傳。
    朱弓赤矢符嘉瑞,留得陰功不計年。

    140 《陳同甫抱膝齋二首》 宋·葉適

    音駭則難聽,問駭則難答。
    我欲終言之,復恐來蹲沓。
    培風鵬未高,弱水海不納。
    匹夫負獨志,經史考離合。

    * 關于弓矢的詩詞 描寫弓矢的詩詞 帶有弓矢的詩詞 包含弓矢的古詩詞(151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