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開首的詩詞(208首)

    41 《漠北懷古(四首·西齋《漠北》、《開平》諸》 明·楚石梵琦

    北向無城郭,遙遙接大荒。
    舊來聞漢土,前去是河隍。
    野蒜根含水,沙蔥葉負霜。
    何人鳴觱栗,使我淚沾裳。
    ¤

    42 《漠北懷古(四首·西齋《漠北》、《開平》諸》 明·楚石梵琦

    每厭冰霜苦,長尋水草居。
    控弦隨地獵,刳木近河漁。
    馬酒茶相似,駝裘錦不如。
    胡兒雙眼碧,慣讀左行書。
    ¤

    43 《漠北懷古(四首·西齋《漠北》、《開平》諸》 明·楚石梵琦

    無樹可黃落,有臺如白登。
    三冬掘野鼠,萬騎上河冰。
    土厚不為井,民淳猶結繩。
    令人思太古,極目眇平陵。

    44 《崇藩邸中蓮花盛開感而有作二首》 明·秦鎬

    蘭橈回合晚風過,越女亭亭立素波。
    蓮子生來悲較晚,露珠荷葉淚爭多。

    45 《崇藩邸中蓮花盛開感而有作二首》 明·秦鎬

    風回靜品露含姿,捧出金珰供佛時。
    記得去年開并蒂,內家爭唱合歡詞。

    46 《哭馮開之先生孤山殯宮二首》 明·于嘉

    玉樹承無恙,書來月甫更。
    鶴傳君子化,鵩告主人行。
    夜壑誰移棹,寒堂獨斫楹。
    西州門下路,一過一吞聲。
    ¤

    47 《哭馮開之先生孤山殯宮二首》 明·于嘉

    槜李距錢塘,盈盈一水望。
    暫歸歸魄久,短別別魂長。
    談屑凋賓座,歌塵冷妓堂。
    孤山新筑野,明月吊虛廊。

    48 《三月二十日開園三首》 宋·蘇軾

    雪髯霜鬢語傖獰,澹蕩園林取次行。
    要識將軍不凡意,従來只啜小人羹。
    (是日散父老酒食。
    )西園牡籥夜沉沉,尚有游人臥柳陰。

    49 《三月二十日開園三首》 宋·蘇軾

    西園牡龠夜沉沉,尚有游人臥柳陰。
    鶴睡覺時風露下,落花飛絮滿衣襟。

    50 《次韻曾子開従駕二首》 宋·蘇軾

    槐街綠暗雨初勻,瑞霧香風滿后塵。
    清廟幸同觀濟濟,豐年喜復接陳陳。
    雍容已饜天庖賜,俯伏初嘗貢茗新。
    輦路歸來聞好語,共驚堯顙類高辛。

    51 《讀《開元天寶遺事》三首》 宋·蘇軾

    姚宋亡來事事生,一官銖重萬人輕。
    朔方老將風流在,不取西蕃石堡城。

    52 《讀《開元天寶遺事》三首》 宋·蘇軾

    潭里舟船百倍多,廣陵銅器越溪羅。
    三郎官爵如泥土,爭唱弘農得寶歌。

    53 《讀《開元天寶遺事》三首》 宋·蘇軾

    琵琶弦急袞梁州,羯鼓聲高舞臂韝。
    破費八姨三百萬,大唐天子要纏頭。

    54 《晚游城西開善院,泛舟暮歸,二首》 宋·蘇軾

    晚照余喬木,前村起夕煙。
    棋聲虛閣上,酒味早霜前。
    遠謫何須恨,來游不偶然。
    風光類吾土,乃是蜀江邊。

    55 《晚游城西開善院,泛舟暮歸,二首》 宋·蘇軾

    放船江瀨淺,城郭近連村。
    水檻松筠靜,市橋燈火繁。
    誰家掛魚網,小舫系柴門。
    卜筑計未定,何妨試買園。

    56 《次韻會子開從駕二首》 宋·蘇軾

    入仗魂驚愧草萊,一聲清蹕九門開。
    暉暉日傍金輿轉,習習風從玉宇來。
    流落生還真一芥,周章危立近三槐。
    道旁倘有山中舊,問我收身早晚回。

    57 《池上看金沙花數枝過酴醾架盛開二首》 宋·王安石

    午陰寬占一方苔,映水前年坐看栽。
    紅蕊似嫌塵染污,青條飛上別枝開。

    58 《池上看金沙花數枝過酴醾架盛開二首》 宋·王安石

    酴醾一架最先來,夾水金沙次第栽。
    濃綠扶疏云對起,醉紅撩亂雪爭開。

    59 《黎明府見示令叔顯謨開國墓志求詩為賦三首》 宋·戴復古

    巴蜀何多事,賢能見一時。
    才為花縣宰,早受菊坡知。
    關外科民急,興元易帥遲。
    預曾陳利病,人不信著龜。

    60 《黎明府見示令叔顯謨開國墓志求詩為賦三首》 宋·戴復古

    虜橫干戈密,官清財賦強。
    饑年無餓莩,亂后有金湯。
    五郡樹佳政,諸公交薦章。
    忠言動天聽,惜去把麾忙。

    * 關于開首的詩詞 描寫開首的詩詞 帶有開首的詩詞 包含開首的古詩詞(208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