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帝令的詩詞(578首)

    41 《白帝廟》 宋·楊安誠

    蜀江萬壑俱東奔,瞿唐喧豗爭一門。
    驚濤駭浪建瓴下,顛崖仆谷相吐吞。
    朋妖窟宅恃幽阻,正晝噴薄陰霾昏。
    靈宮奕奕鎮地險,眾瀆稟令川只尊。

    42 《壬寅二月,有詔令郡吏分往屬縣滅決囚禁·自》 宋·蘇軾

    遠人罹水旱,王命釋俘囚。
    分縣傳明詔,尋山得勝游。
    蕭條初出郭,曠蕩實消憂。
    薄暮來孤鎮,登臨憶武侯。

    43 《壬寅二月有詔令郡吏分往屬縣減決囚禁十三日》 宋·蘇軾

    太平宮而宿于南溪溪堂遂并南山而西至樓觀大秦寺延生觀仙游潭十九日aa1歸作詩五百言以記凡所經歷者寄子由遠人罹水旱,王命釋俘囚。
    分縣傳明詔,循山得勝游。
    蕭條初出郭,曠蕩實消憂。
    薄暮來孤鎮,登臨憶武侯。

    44 《高宗圣神武文憲孝皇帝挽詩二首》 宋·楊萬里

    芒動長星帚,親揮卻日戈。
    再令天有柱,一定海無波。
    黃屋非堯樂,薰琴付舜歌。
    秪書魏蕩字,誄語不須多。

    45 《春帖子詞·皇帝閣十二首》 宋·宋祁

    東郊迎氣罷,暖信入嚴宸。
    暫遣星杓轉,令知天下春。

    46 《仲夏愆雨穉苗告悴輒按先帝詔書總龍請雨兼禱》 宋·宋祁

    盛夏挾驕陽,于以構炎熯。
    歊塵坌蓋,烈御煽云漢。
    稻穎茁然秀,涸流不勝灌。
    田畯卹歲功,釋耒共愁嘆。

    47 《端午帖子·皇帝合六首》 宋·歐陽修

    歲時令節多休宴,風俗靈辰重祓禳。
    肅穆皇居百神衛,滌邪寧待浴蘭湯。

    48 《端午帖子·皇帝合六首》 宋·歐陽修

    香菰黏米著佳名,古俗相傳豈足矜。
    天子明堂遵月令,含桃初薦黍新登。

    49 《端午帖子詞二十首·皇帝合六首》 宋·歐陽修

    午位星杓正,人間令節同。
    四時和玉燭,萬物被薰風。

    50 《如意令/如夢令》 宋·無名氏

    炎暑尚馀八日。
    火老金柔時節。
    聞道間生賢,儲秀降神崧極。
    無敵。

    51 《送寧鄉令張沆》 宋·梅堯臣

    長沙過洞庭,水泊風搖矴。
    青山接夷蠻,白晝鳴鴞鸋。
    竹存帝女啼,夔學林雍鑋。
    不嫌卑濕往,教令民須聽。

    52 《太師中書令魏國公冊贈尚書令追封真定王趙挽》 宋·王禹偁

    國喪三臺首,家藏五廟尊。
    紀功誰秉筆,冊贈帝臨軒。
    盛德留千古,貞魂閉九原。
    皇情彌軫悼,天柱折昆侖。

    53 《太師中書令魏國公冊贈尚書令追封真定王趙挽》 宋·王禹偁

    麟喪虛靈囿,鳳衰空帝梧。
    陶熔存庶匯,霖雨潤寰區。
    舊疏同伊訓,遺章入禹謨。
    九原何所恨,猶未滅匈奴。

    54 《太師中書令魏國公冊贈尚書令追封真定王趙挽》 宋·王禹偁

    元老令終歸葬日,有司重奏輟朝時。
    駢羅鹵簿三公禮,告赴同盟五月期。
    何處更求廊廟器,是誰重作帝王師。
    商山副使偏垂淚,未報當年國士知。

    55 《端午帖子·皇帝閣》 宋·周必大

    令節傳千古,休祥屬圣時。
    炎圖如日永,赫赫照華夷。

    56 《端午帖子·皇帝閣》 宋·周必大

    令月初登黍,嘉辰舊沐蘭。
    宸心思解慍,時取舜琴彈。

    57 《端午帖子·皇帝閣》 宋·周必大

    暑衣先進圣皇宮,時服分頒百執同。
    惟有清躬衣浣濯,更令蠶織被華戎。

    58 《己丑二月七日雨中讀漢元帝紀效樂天體》 宋·周必大

    照君顏如花,萬里度雞漉。
    古今罪畫手,妍丑亂群目。
    誰知漢天子,袨服自列屋。
    有如公主親,尚許穹廬辱。

    59 《送蔡迨赴桂陽令》 宋·周必大

    工部詩題滿劍川,儀曹文筆照湖南。
    身行蜀棧曾幽討,舟掛吳帆又飽參。
    睎驥有心真自得,拔茅無術定誰慚。
    金蘭正好追英彥,蒲谷翻令試子男。

    60 《四月十七日奉安仁宗皇帝御容於景靈孝嚴殿是》 宋·蔡襄

    先帝傳基固,其人嗣統平。
    余恩華夏在,高誼古今傾。
    漢法原為廟,仙居別有京。
    海中金闕見,天上玉樓成。

    * 關于帝令的詩詞 描寫帝令的詩詞 帶有帝令的詩詞 包含帝令的古詩詞(578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