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崖崖的詩詞(216首)

    161 《山中訪枯崖歸偶成》 宋·胡仲弓

    尋僧旭路遠,策杖點苔痕。
    坐醉松間石,行吟郭外村。
    天風翻貝葉,海氣澗墻根。
    醉撚梅花笑,心期與子論。

    162 《送枯崖歸囊山》 宋·胡仲弓

    江湖無足禁,信步到溫陵。
    借榻同為客,打包別有僧。
    禪心如此水,詩句可傳燈。
    已盡山陰興,歸歟掃葛藤。

    163 《悟枯崖將過莆城參訪后村書此贈行》 宋·胡仲弓

    吟單何日起,持缽倚劉墻。
    蓮社招師入,松陰去路長。
    白云迷眼界,明月照詩囊。
    莫吸西江水,風波不可當。

    164 《崇福寺次枯崖韻》 宋·胡仲弓

    覺城向東際,寺在古松灣。
    流水意俱遠,白云僧共閒。
    新吟呈繡佛,舊夢繞囊山。
    勘破趙州話,猶疑隔一關。

    165 《訪枯崖不遇》 宋·胡仲弓

    踏破門前苔蘚斑,尋曦不值只空還。
    行云過處青山濕,野水明邊白鳥閒。
    捫虱有人談古道,揮蠅無路透禪關。
    杖藜獨背西風去,偶見蒼官亦厚顏。

    166 《和枯崖山居韻》 宋·胡仲弓

    自了塵緣后,山林恨不深。
    百年渾是夢,萬事付無心。
    秋月寮中話,清風竹外吟。
    湖東多勝踐,何日共幽尋。

    167 《和枯崖山行韻》 宋·胡仲弓

    名山僧占盡,甘作老慮能。
    虎豹何堪捋,虬龍尚可登。
    吟隨雙蠟屐,醉倚萬年藤。
    興盡未歸去,斜陽上塔層。

    168 《和枯崖悟上人韻》 宋·胡仲弓

    相逢疑夙昔,不擬定交初。
    饋我詩盈軸,知君腹有書。
    空門容不得,吟屬問何如。
    云是湯休輩,毋令相見疎。

    169 《閒居寄枯崖》 宋·胡仲弓

    地偏人罕到,獨榻擬禪床,欹枕圓殘夢,推窗待晚涼。
    行云無定跡,新月不多光。
    安得君同社,清談滋味長。

    170 《枯崖韻速藏叟和篇》 宋·胡仲弓

    暗塵侵古鏡,抱膝月臺吟。
    大呂呼不出,小詩留至今。
    五言詩未下,什襲意何深。
    莫是推敲了,禪余自賞音。

    171 《與枯崖悟師》 宋·胡仲弓

    振錫歸來又許時,苔痕猶污坐禪衣。
    時非不定空懷古,慚愧高人蚤見幾。

    172 《約枯崖話》 宋·胡仲弓

    雨中曾折角,策蹇訪僧寮。
    待約蕉庵住,莫從蓮社招。
    清風資話柄,流水走詩瓢。
    行道知何日,同攜過石橋。

    173 《次枯崖問病韻》 宋·胡仲弓

    病余已覺二毛侵,湖海詩盟亦懶尋。
    無奈壯懷生萬感,黃昏枕上聽蛩吟。

    174 《答楊冰崖寄韻問注西銘》 宋·何夢桂

    勘破西銘識本真,添來注腳又重新。
    父天母地元同體,物與民胞總是春。
    放蕩異端黃老佛,紛爭戰國楚齊秦。
    要知俯仰皆無愧,請向圣賢求事親。

    175 《春陰偶成柬枯崖》 宋·蒲壽宬

    砌蘚頻侵綠,野花相避紅。
    不知昏與晝,惟見雨和風。
    有酒為寒盡,無詩非景窮。
    地爐煨芋火,時約老僧同。

    176 《和楊蕓齋送枯崖住興福韻》 宋·蒲壽宬

    一夜春光到竹門,東風拂拂動閒云。
    鉗鎚粗了人間債,瓶錫暫拋林下群。
    煙塔忽驚當戶立,霜鐘猶記舊山聞。
    高談亹亹天花落,老衲廊頭意自欣。

    177 《送枯崖悟上人省覲三山》 宋·蒲壽宬

    遍踏長松影,行吟入畫屏。
    秋江一葉渡,落日數峰青。
    白發干新夢,黃花制晚齡。
    片云何日會,重約在林扃。

    178 《題贈枯崖》 宋·蒲壽宬

    玉麈無心試出拈,山房春靜燕窺檐。
    相思獨上青霞頂,閒倚欄干望塔尖。

    179 《與興福老枯崖乘月觀濤》 宋·蒲壽宬

    無心攜起碧筇條,偶爾來從漁父招。
    山色多情似吳越,濤聲牽夢到金焦。
    魚龍一任風云便,鷗鷺不知天海遙。
    共倚欄干秋月白,豈期真樂在今宵。

    180 《次枯崖上人催梅韻》 宋·蒲壽宬

    黃葉蕭蕭雨滴階,夢魂飛到瀑邊梅。
    遙知楖栗山中老,一日花間一百回。

    * 關于崖崖的詩詞 描寫崖崖的詩詞 帶有崖崖的詩詞 包含崖崖的古詩詞(216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