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宿湖船的詩詞(97首)

    61 《舟中晚起》 唐·白居易

    日高猶掩水窗眠,枕簟清涼八月天。
    泊處或依沽酒店,宿時多伴釣魚船。
    退身江海應無用,憂國朝廷自有賢。
    且向錢唐湖上去,冷吟閑醉二三年。

    62 《孤山寺遇雨》 唐·白居易

    拂波云色重,灑葉雨聲繁。
    水鷺雙飛起,風荷一向翻。
    空濛連北岸,蕭颯入東軒。
    或擬湖中宿,留船在寺門。

    秋天離別

    63 《和微之春日投簡陽明洞天五十韻》 唐·白居易

    青陽行已半,白日坐將徂。
    越國強仍大,稽城高且孤。
    利饒鹽煮海,名勝水澄湖。
    牛斗天垂象,臺明地展圖。

    64 《送元遂上人歸錢唐》 唐·李頻

    白衣游帝鄉,已得事空王。
    卻返湖山寺,高禪水月房。
    雨中過岳黑,秋后宿船涼。
    回顧秦人語,他生會別方。

    65 《二游詩·徐詩》 唐·皮日休

    東莞為著姓,奕代皆雋哲。
    強學取科第,名聲盡孤揭。
    自為方州來,清操稱凜冽。
    唯寫墳籍多,必云清俸絕。

    66 《二游詩·徐詩》 唐·皮日休

    東莞為著姓,奕代皆雋哲。
    強學取科第,名聲盡孤揭。
    自為方州來,清操稱凜冽。
    唯寫墳籍多,必云清俸絕。

    67 《題靈山寺》 唐·張喬

    樹涼清島寺,虛閣敞禪扉。
    四面閑云入,中流獨鳥歸。
    湖平幽徑近,船泊夜燈微。
    一宿秋風里,煙波隔搗衣。

    68 《題靈山寺》 唐·張喬

    樹涼清島寺,虛閣敞禪扉。
    四面閑云入,中流獨鳥歸。
    湖平幽徑近,船泊夜燈微。
    一宿秋風里,煙波隔搗衣。

    69 《蒙求》 唐·李瀚2

    王戎簡要,裴楷清通。
    孔明臥龍,呂望非熊。
    楊震關西,
    丁寬易東。

    70 《漁父》 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釣臺漁父褐為裘,兩兩三三舴艋舟。

    71 《西江月(漁父)》 宋·李石

    一脈分溪淺綠,數枝約岸欹紅。
    小船橫系碧蘆叢。
    似我江湖春夢。
    曬網漁歸別浦,舉頭雁度晴空。
    短蓑獨宿月明中。
    醉笛一聲風弄。

    秋天人生哲理

    72 《雜歌謠辭·漁父歌》 唐·張志和

    西塞山邊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春江細雨不須歸。
    釣臺漁父褐為裘,兩兩三三舴艋舟。

    73 《秋夕清泛》 宋·武衍

    弄月吹簫過石湖,冷香搖蕩碧芙蕖。
    貪尋舊日鷗邊宿,露濕船頭數軸書。

    74 《秋夕清汎》 宋·武衍

    弄月吹簫過石湖,冷香搖蕩碧芙蕖。
    貪尋舊日鷗邊宿,露濕船頭數軸書。

    75 《漁父》 宋·史衛卿

    白頭長是醉,湖海不知年。
    活業惟耕網,全家祇住船。
    荷花同鷺宿,楊柳得魚穿。
    一笛吹明月,朱門謾管弦。

    76 《泊吳江寄僧》 宋·孫大雅

    松陵橋畔太湖前,斜日青楓系客船。
    引頸數看花鴨亂,含情深愧白鷗賢。
    千鐙庾嶺傳無盡,一宿曹溪覺有緣。
    稍待月明風細細,臥吹簫管學坡仙。

    77 《送友人西上》 宋·吳晦之

    曉行山路梅花白,晚宿溪橋柳色青。
    此去西湖春漸暖,畫船沽酒水邊亭。

    78 《送智惠隱住水月禪院》 元·成廷珪

    放船直到棲禪處,萬頃湖心一徑開。
    綠樹鳥驚風落果,碧潭龍去水生苔。
    西巖尊宿傳燈在,東海高僧杖錫來。
    今夜月明清似水,太空無地著纖埃。

    79 《探蓮曲》 明·韓邦靖

    江南七月蓮花開,江上女兒采蓮來。
    桃頰雙垂映秋水,菱歌一曲望春臺。
    春臺一望隔千山,征客秦關更楚關。
    妾意如舟元不定,郎行似水何時還。

    80 《七月二日上沙夜泛》 宋·范成大

    困倚船窗看斗斜,起來風露滿天涯。
    亭亭宿鷺明菰葉,閃閃涼螢入稻花。
    月下片云應夜雨,山根炬火忽人家。
    江湖處處無窮景,半世紅塵老歲華。

    * 關于宿湖船的詩詞 描寫宿湖船的詩詞 帶有宿湖船的詩詞 包含宿湖船的古詩詞(97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