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義正己,文學擅科。為宰武城,聯以弦歌。割雞之試,牛刀謂何。前言戲爾,博約則多。
辯以飾詐,言以致文。茍弗執禮,宜奠釋紛。朽木糞墻,置不足言。言語之科,粗然有聞。
升堂惟光,千乘惟權。陵暴知非,委質可賢。折獄言簡,結纓禮全。惡言不耳,仲尼賴焉。
謙德知二,器實瑚璉。動必幾先,孰并其辯。一使存魯,五國有變。終相其主,譽處悠遠。
文學之目,名重一時。為君子儒,作魏侯師。不要后禮,始可言詩。假蓋小嫌,圣亦不疵。
禮之有本,子能啟問。大哉斯言,當照明訓。德輝泰山,誣祭莫奮。崇茲祀典,蓋永令聞。
養才以道,圣人兼濟。始謂不仁,問鮑良喜。寓志農圃,似睽仁義。學稼之辭,豈姑舍是。
惟子有道,天與異容。狀雖云惡,德則其豐。南止江沱,學者云從。取士自茲,貌或非公。
夫孝要道,周訓群生。以綱百行,以通神明。因子侍師,答問成經。事親之實,代為儀刑。
子長宏度,高出倫輩。雖在縲紲,知非其罪。純德備行,夫子所采。以子妻之,尤知英概。
猗爾子上,魯邦之望。以德則貴,惟道是唱。師聰師明,友直友諒。伯于祝阿,儒風斯暢。
軾彼窮閻,達士所賓。邦無道谷,進退孰倫。敝衣非病,無財乃貧。賜雖不懌,清節照人。
人稟秀德,氣貌或同。而子儼然,溫溫其容。兩端發問,未答機鋒。以禮節和,斯言可宗。
伯夫滎陽,實惟令德。優入圣門,過不留跡。道以目傳,妙則心識。倚歟偉歟,后代之則。
學就書聞在道林,幾年辛苦用身心。九霄雨露酬知早,百首風騷立意深。青白野云閑里臥,古今碑碣醉中尋。因何負此多般藝,可惜教師鬢雪侵。
辰極閟軒輝,天人覆玉衣。兩朝臨大寶,九載運璇璣。永巷私門絕,通閨外族稀。蕃厘崇構閟,應待媼神歸。
及物深仁遠,流光內德昭。徽音繼任姒,至治協黃堯。崇慶才虧膳,延和遽罷朝。千官號慕處,聲動九重霄。
避殿尊先后,垂帷佑圣孫。憂勤萬機政,聽納七臣言。功載生民詠,神游永厚原。鴻名兼四德,難盡贊坤元。
宣城花疊嶂,樓前族綺霞。若非翠露陶潛柳,即是紅藏小謝家。
圣主瑞居念遠民,盡將休戚寄斯文。時來宣化堂中坐,應念田中正苦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