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寧書的詩詞(52首)

    21 《寧浦書事六首》 宋·秦觀

    身與枝藜為二,對月和影成三。
    骨肉未知消息,人生到此何堪。

    22 《寧浦書事六首》 宋·秦觀

    寒暑更拚三十,同歸滅盡無疑。
    縱復玉關生入,何殊死葬蠻夷。

    23 《書壽寧寺壁》 宋·辛棄疾

    門前幽徑踏蒼苔,猶憶前回信步來。
    午醉正酣歸未得,斜陽古殿橘花開。

    24 《歲暮獨酌書事奉懷晁永寧》 宋·張耒

    天涯催晚歲,殘律去如奔。
    入夜北風惡,多陰寒日昏。
    野吹余燒燼,溪落舊沙痕。
    霜重饑鷹疾,田空宿雁喧。

    25 《送宇文尚書歸蜀之官遂寧》 宋·姜特立

    吾聞峨眉秀絕幾千古,下有人才紛可數。
    長公少公兩玉人,一為龍一為虎。
    先生晚出躡其后,萬里東來謁明主。
    青衫羸馬百官底,一紀重經啟封土。

    26 《送宣宗禹保寧事掌書記》 宋·樓鑰

    宣之為姓世所稀,暇日試為君家推。
    宋之宣公舍與夷,子孫相承此為基。
    或云出自魯宣伯,元和姓纂言則非。
    西京功臣虎與義,侯封累世皆宗枝。

    27 《送鄭惠叔尚書守建寧》 宋·樓鑰

    十五年前送別詩,道山持節向江西。
    今年又見送公別,大天擁麾鎮閩越。
    向來惜別固已深,今日摻祛尤動心。
    尚書自是第一人,氣義相許披胸襟。

    28 《寄建寧韓尚書二首》 宋·趙蕃

    今代韓夫子,頻年刺兩州。
    官崇古常伯,地重漢諸侯。
    父老記茂宰,山川皆昔游。
    懸知里閭化,不待教條修。

    29 《寄建寧韓尚書二首》 宋·趙蕃

    宰席猶虛位,尚書合賜環。
    進賢同拔茹,去佞已無山。
    誥命從天下,延登指日間。
    蘄公為大廈,我亦會歡顏。

    30 《書遂寧何氏穩興齋》 宋·魏了翁

    巫峽孤舟嫌太重,山陽小艇又偏輕。
    直須裝載停勻著,更要其間御者平。

    31 《英宗皇帝寧字御漢體書贊》 宋·岳珂

    惟漢體書,筆法之變。
    于帝王中,亦有羲獻。
    有煜昭陵,蒸云激電。
    品冠一神,中寓萬善。

    32 《寄高建寧尚書二首》 宋·岳珂

    鶴書幾到闔廬城,見說君王憶姓名。
    衡岳云開傳諫草,考亭月冷見文盟。
    不從金馬登丞輔,卻托銅菟煩客卿。
    天意未應無定據,管教吾道致升平。

    33 《寄高建寧尚書二首》 宋·岳珂

    已分耕畦老一犁,天風史夢入枯溪。
    誰憐北{左土右宅}騎牛背,又踏東華放馬蹄。
    槐綠不妨穿禁漏,棗紅便覺動邊鼙。
    歸途原請平戎策,政恐曹裝趁詔泥。

    34 《大寧夫人二書贊》 宋·岳珂

    釋老之異,佞者惟酷喜,排者惟疾觝。
    死生之大,達者晦其理,昧者尚其詭。

    35 《寧宗皇帝詩卷耳篇御書贊》 宋·岳珂

    偉王人之典學,本天縱之多能。
    續六藝之絕業,環諸儒而講明。
    璧跗蔚其流芳,瓊字煥其騰英。
    居蠖濩而儲精,炳龜龍而效靈。

    36 《借書證在寧寺僧仁澤》 宋·陳著

    禪窗小有天,一見喜跫然。
    壁畫詩為重,檐花菜共妍。
    而翁十暑別,于我百年緣。
    此日相逢此,勝如三笑傳。

    37 《東寧初夏得叔達書自都下來言去秋與鄉薦尋聞》 宋·陳藻

    天涯無伴只思渠,知在杭州有故廬。
    閩嶺秋空翔一鶚,融江夏日煮雙魚。
    合看髫齕登科去,卻有髭須落第初。
    大學好還元佑體,松峬莫便賦歸歟。

    38 《代書寄奉寧樞密直諫議學士》 宋·宋庠

    胡秋嘗假道,倏忽改芳年。
    三疊黃河上,千花白髮邊。
    冰消牛口渡,山綠虎牢天。
    東望無人會,滎陽太守賢。

    39 《乙巳邵武建寧夜坐書呈諸公》 宋·陳普

    長沙太傅便嘆息,華州司功輒發狂。
    持此身心上天去,更無可答萬夫望。

    40 《乙巳邵武建寧夜坐書呈諸公》 宋·陳普

    寄牋遙問兩司翕命,曾遣千金慰執鞭。
    拋卻一川風月去,高車駟馬定何年。

    * 關于寧書的詩詞 描寫寧書的詩詞 帶有寧書的詩詞 包含寧書的古詩詞(52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