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哭的詩詞(772首)

    701 公實學士》 宋·宋庠

    高子北方士,才為國之華。
    靈襟絕塵藻,麗藻紛春葩。
    雖云服韁鎖,高意籠青霞。
    子昔久蒙潤,逢辰亨乃嘉。

    702 《晏公喪過州北罷成篇二首》 宋·宋庠

    故郡迎喪匝野悲,柳車丹旐共逶迆。
    泉涂自古無春色,可惜森森瓊樹枝。

    703 子正直講》 宋·宋庠

    頍弁王門客,橫經胄席師。
    頻揚四巡頌,屢析六身疑。
    寂寞終嘲白,侏儒詎信饑。
    一朝嗟溘盡,福善亦予欺。

    704 《寒食承甫兄暮》 宋·項安世

    半世驅馳未白頭,無窮心事等閑休。
    生前可是門闌盛,身后寧知禍患稠。
    雄鳳已將凰共隱,靈椿仍與桂同秋。
    茫茫三海連東漕,不盡重云片雁愁。

    705 孫信道》 宋·張嵲

    悲君刻意異時流,十載經春著敝裘。
    新隴預知成馬鬣,舊事何苦似蠅頭。
    孟郊骨相終齎志,買誼才能竟不侯。
    寂寞聲名千古事,定知無益夜臺幽。

    706 呂伯恭郎中舟行寄諸友》 宋·陳傅良

    去年上溪船,落日建安旐。
    今年上溪船,濡露金華草。
    當代能幾人,胡不白發早。
    念昔會合時,心事得傾倒。

    707 呂大著至明招寺簡潘叔度》 宋·陳傅良

    小雨崇朝過,深秋薄海清。
    故人期不至,喬木眼偏明。
    欲往還何日,堪論久此情。
    侯芭幸無恙,應就太玄名。

    708 藝堂湯先生》 宋·劉黻

    天地之性人為貴,四骸仁義一只具。
    先生領之皇降初,繇稚及耆全故步。
    深居獨觀昭曠原,學不師傳能自悟。
    真貧不撓萬境融,實行已熟群□□。

    709 菊廬舅氏》 宋·劉黻

    舅甥三十年,生別且潸然。
    書落雁來處,病深秋到邊。
    故人傷遠道,孤子伴歸船。
    定有焚黃日,西山松樹阡。

    710 葉柘山》 宋·王镃

    雨肩山聳梅花瘦,戒飲心齋要獨清。
    學得晉人文更古,寫如唐帖草尤精。
    青衫命欠生前貴,白發詩香死后名。
    魂共靈華應不散,隨仙詔到五云城。

    711 德和伯氏六首》 宋·林景熙

    棣隕雙葩淚灑紅,百年已短更匆匆。
    祗今風雪棲棲景,地老天荒一個鴻。

    712 德和伯氏六首》 宋·林景熙

    風塵何處托清魂,家世梅花水月村。
    舊篋已無封禪稿,獨鄰渴病似文園。

    713 德和伯氏六首》 宋·林景熙

    空遺破硯孤心苦,只博生綃兩鬢華。
    小婢燈前泣秋雨,竹房不見夜呼茶。

    714 德和伯氏六首》 宋·林景熙

    伯兮癯似松間鶴,季也孤於云水僧。
    昨夜夢中聞笑語,覺來秋在影堂燈。

    715 德和伯氏六首》 宋·林景熙

    草枯霜白泣原鴒,五十三年老弟兄。
    風雨對床緣未了,荊花重合在來生。

    716 青溪倪太宰先生》 明·李東陽

    握手藤床肉未寒,重來不覺淚汍瀾。
    山川一代英靈盡,人物三朝作養難。
    班史舊編家繼有,山公新啟世傳看。
    平生愛國憂民意,仕路誰堪語肺肝。

    717 商裛衡侍講》 明·李東陽

    科甲文章有父風,詞林接武更誰同。
    講經春殿爐煙暖,校藝秋闈燭影紅。
    門閥并高緣有弟,頭顱未白早稱翁。
    生年五十還非夭,不道人間是夢中。

    718 《次王古直兆先韻柬方石(二首)》 明·李東陽

    剛道人琴一夜亡,故人明日報哀章。
    才如卞玉元居楚,業比童烏不姓楊。
    華表城頭真浪語,干將地下有遺光。
    畫圖指點趨庭事,恨殺多情杜古狂。
    ¤

    719 《次王古直兆先韻柬方石(二首)》 明·李東陽

    極知世事如春夢,不信人生是晝游。
    今日眼看埋玉樹,當年心許撞煙樓。
    空煩掛劍來吳季,卻悔藏書似鄴侯。
    回首西湖湖上水,一時和淚共東流。

    720 《再青溪》 明·李東陽

    海內衣冠失老成,夢中精爽尚平生。
    杏園醉后千花擁,柳院歸時一字行。
    舊事蒼黃空過眼,暮年幽獨轉傷情。
    不須更作三同會,又聽城西《薤露》聲。

    * 關于哭的詩詞 描寫哭的詩詞 帶有哭的詩詞 包含哭的古詩詞(772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