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吹傳的詩詞(770首)

    361 《宮詞十首》 宋·張樞

    月籠梅影夜深時,白玉排簫索獨吹。
    傳得官家暗宣賜,黃金約臂翠花枝。

    362 《和唐壽隆上元三首》 宋·家鉉翁

    幾年蹤跡遠中臺,夢想傳柑宴斚開。
    懶擁牙旗穿市去,縱看玉李墮天來。
    從教獨照青藜炬,莫使輕吹畫角梅。
    也有江風浮彩巘,坐令形勢卷東萊。

    363 《西山桐十詠·桐風》 宋·陳翥

    分材植梧桐,桐茂成翠林。
    日日來輕風,時時自登臨。
    拂干動微毳,吹葉破圓陰。
    虛涼可解慍,輕鼓如調琴。

    364 《拜石壇詩》 未知·袁華

    眉山三蘇宋儒宗,長公矯矯人中龍。
    南遷儋耳西赤壁,文章光焰超洪濛。
    快哉之亭雪初霽,領客登覽山川雄。
    自云平生不解飲,胡乃一舉觥船空。

    365 《西江月·常把內真頻看》 元·王哲

    常把內真頻看,休教外景長侵。
    尖竿尖上細搜尋。
    正見嬰兒弄影。
    雅詠高吟叫笑,清風皓月吹臨。
    分開傳作紫共金。
    艷迸斗花萬錦。

    366 《水調歌頭 慶翰長生朝》 元·胡祗*

    千古大名下,五福幾人全。
    相如妙齡詞賦,一降冠群賢。
    姓字家傳戶說,豐表芒寒色正,星日麗青天。
    朱服赤墀里,綠發玉堂仙。

    367 《百字令 湖上,和李溉之》 元·張可久

    六橋如畫,看地雄兩浙,人驕三楚。
    誰隔荷花,聽水調、蘭棹采蓮船去。
    鶴舞盤云,虹消歇雨,一縷南山霧。
    冷香凝綠,嫩涼生滿庭宇。

    368 《山路梅花》 宋·馮山

    傳聞山下數株梅,不免車帷暫一開。
    試向林梢親手折,早知春意逼人來。
    何妨歸路參差見,更遣東風次第吹。
    莫作尋常花蕊看,江南音信隔年回。

    369 《國香》 宋·高荷

    南溪太史還朝晚,息駕江陵頗從款。
    彩毫曾詠水仙花,可惜國香天不管。
    將花托意為羅敷,十七未有十五余。
    宋玉門墻紆貴從,藍橋庭戶怪貧居。

    370 《壽樓監丞》 宋·陳起

    十洲三島日月長,殷紅軟紫秋更香。
    銀河倒浸珊瑚冷,十二樓高玉露瀼。
    九老仙都在何許,縹緲五云鸞對舞。
    璇臺寶榭居者誰,乃是仙翁宣獻府。

    371 《柳》 宋·施宜生

    魏王堤暗雨垂垂,還似春殘欲別時。
    傳語西風且停待,黛殘黃淺不禁吹。

    372 《黃龍寺》 清·閔麟嗣

    萬木亂參天,孤峰對鐵船。
    客因看畫至,寺以伏龍傳。
    寶笈悲前代,薄團坐小年。
    松花吹不定,半落講堂邊。

    373 《春日信筆》 清·陳長生

    軟紅無數欲成泥,庭草催春綠漸齊。
    窗外忽傳鸚鵡語,風箏吹落畫檐西。

    374 《萬壽觀》 宋·陳大方

    玉佩丁東下界聞,天風吹動碧霞裙。
    劉郎跨鶴游三島,王子吹笙到五云。
    洞府夜光傳玉印,石壇月色禮茅君。
    若逢天上吳仙子,應問丹砂成幾分。

    375 《宮詞》 宋·陳昉

    桂影婆娑玉殿涼,風傳花漏夜聲長。
    內人亦有思仙者,月下吹簫引鳳皇。

    376 《敬贊月林觀禪師》 宋·陳貴謙

    傳得西林夜半長,解將鐵笛逆風吹。
    重重話墮全擔荷,青出于藍只自知。

    377 《珍珠簾》 宋·陳祥道

    東風飄拂雨纖纖,吹向空中草木沾。
    記得傳喧三殿日,恍疑天半撒珠簾。

    378 《壽陳府博》 宋·陳宗遠

    三嶼縈紆秀且奇,苕華琢采妙工倕。
    高羅絳帳聲盈耳,戲著斑衣笑解頤。
    魚藻留連依水密,鳳筩準擬向陽吹。
    的知梅信傳東閣,先訪南宮第一枝。

    379 《淳熙壬寅沿檄游洞天》 宋·馮鋼

    洞府深沈別有天,暈飛樓閣聳晴煙。
    詩傳玉局驚凡目,丹就金爐記昔年。
    翠涌千波橫絕壁,風吹萬籟入飛泉。
    他時待我功成后,卜室青山絕世緣。

    380 《靈巖》 宋·何子舉

    靈巖之境最超卓,高隱翠微浸碧落。
    迢迢一逕倒青松,壁闕危門敞虛閣。
    敞虛閣,見寥廓,萬疊青山連海角。

    * 關于吹傳的詩詞 描寫吹傳的詩詞 帶有吹傳的詩詞 包含吹傳的古詩詞(770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