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向秀的詩詞(546首)

    21 《送鄭秀才貢舉》 唐·皇甫曾

    西去意如何,知隨貢士科。
    吟詩向月路,驅馬出煙蘿。
    晚色寒蕪遠,秋聲候雁多。
    自憐歸未得,相送一勞歌。

    22 《送鄭秀才貢舉》 唐·皇甫曾

    西去意如何,知隨貢士科。
    吟詩向月路,驅馬出煙蘿。
    晚色寒蕪遠,秋聲候雁多。
    自憐歸未得,相送一勞歌。

    23 《春鳥詞送元秀才入京》 唐·顧況

    春來繡羽齊,暮向竹林棲。
    禁苑銜花出,河橋隔樹啼。
    尋聲知去遠,顧影念飛低。
    別有無巢燕,猶窺幕上泥。

    24 《送李秀才入京》 唐·顧況

    五湖秋葉滿行船,八月靈槎欲上天。
    君向長安余適越,獨登秦望望秦川。

    25 《送張秀才之長沙》 唐·戎昱

    君向長沙去,長沙仆舊諳。
    雖之桂嶺北,終是闕庭南。
    山靄生朝雨,江煙作夕嵐。
    松醪能醉客,慎勿滯湘潭。

    26 《送張秀才之長沙》 唐·戎昱

    君向長沙去,長沙仆舊諳。
    雖之桂嶺北,終是闕庭南。
    山靄生朝雨,江煙作夕嵐。
    松醪能醉客,慎勿滯湘潭。

    27 《姑蘇懷古送秀才下第歸江南》 唐·劉商

    姑蘇臺枕吳江水,層級鱗差向天倚。
    秋高露白萬林空,低望吳田三百里。
    當時雄盛如何比,千仞無根立平地。

    28 《送鄭秀才貢舉》 唐·權德輿

    西笑意如何,知隨貢舉科。
    吟詩向月露,驅馬出煙蘿。
    晚色平蕪遠,秋聲候雁多。
    自憐歸未得,相送一勞歌。

    29 《馬秀才草書歌(大理馬正之二)》 唐·權德輿

    伯英草圣稱絕倫,后來學者無其人。
    白眉年少未弱冠,落紙紛紛運纖腕。
    初聞之子十歲馀,當時時輩皆不如。

    30 《折楊柳/和練秀才楊柳》 唐·楊巨源

    水邊楊柳曲塵絲,立馬煩君折一枝。
    惟有春風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折柳惜別送別

    31 《同晝上人送郭秀才江南尋兄弟》 唐·孟郊

    地上春色生,眼前詩彩明。
    手攜片寶月,言是高僧名。
    溪轉萬曲心,水流千里聲。
    飛鳴向誰去,江鴻弟與兄。

    32 《姚秀才愛予小劍因贈》 唐·劉叉

    一條古時水,向我手心流。
    臨行瀉贈君,勿薄細碎仇。

    33 《灃西別樂天博載樊宗憲李景信兩秀才…三月三十日相餞送》 唐·元稹

    今朝相送自同游,酒語詩情替別愁。
    忽到灃西總回去,一身騎馬向通州。

    34 《賦得夜雨滴空階送魏秀才》 唐·楊衡

    委檐方滴滴,沾紅復灑綠。
    醉聽乍朦朧,愁聞多斷續。
    始兼泉向細,稍雜更聲促。
    百慮自縈心,況有人如玉。

    35 《送令狐秀才赴舉》 唐·李逢吉

    子有雄文藻思繁,齠年射策向金門。
    前隨鸞鶴登霄漢,卻望風沙走塞垣。
    獨憶忘機陪出處,自憐何力繼飛翻。
    那堪兩地生離緒,蓬戶長扃行旅喧。

    36 《送裴秀才歸淮南》 唐·施肩吾

    怪來頻起詠刀頭,楓葉枝邊一夕秋。
    又向江南別才子,卻將風景過揚州。

    37 《送竇秀才》 唐·朱慶馀

    江南才子日紛紛,少有篇章得似君。
    清話未同山寺宿,離歌已向客亭聞。
    梅天馬上愁黃鳥,澤國帆前見白云。
    通籍名高年又少,回頭應笑晚從軍。

    38 《盧秀才將出王屋,高步名場,江南相逢贈別》 唐·杜牧

    王屋山人有古文,欲攀青桂弄氛氳。
    將攜健筆干明主,莫向仙壇問白云。
    馳逐寧教爭處讓,是非偏忌眾人分。
    交游話我憑君道,除卻鱸魚更不聞。

    39 《寄殷堯藩(一作再寄殷堯藩秀才)》 唐·許渾

    直道知難用,經年向水濱。
    宅從栽竹貴,家為買書貧。
    就學多新客,登朝盡故人。
    蓬萊自有路,莫羨武陵春。

    40 《題故李秀才居(一作傷李秀才)》 唐·許渾

    曾醉笙歌日正遲,醉中相送易前期。
    橘花滿地人亡后,菰葉連天雁過時。
    琴倚舊窗塵漠漠,劍埋新冢草離離。
    河橋酒熟平生事,更向東流奠一厄。

    * 關于向秀的詩詞 描寫向秀的詩詞 帶有向秀的詩詞 包含向秀的古詩詞(546首)
    chengrenyouxi